【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章 关系数据理论
在数据库设计中,关系数据理论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为设计和优化关系型数据库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探讨了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规范化理论来构造适合特定需求的数据模式。
关系数据库模式是由五部分组成的五元组:R(U, D, DOM, F),其中R代表关系名,U表示一组属性,D是属性的域,DOM是属性到域的映射,F是一组数据依赖。在实际讨论中,由于D和DOM对模式设计影响较小,通常简化为三元组R<U,F>。一个关系模式R<U,F>的关系,是指满足F中所有数据依赖的关系。
数据依赖是描述关系中属性间相互联系的约束,分为函数依赖(FD)和多值依赖(MVD)。函数依赖是最常见的一种,它表示如果属性X的值确定了另一个属性Y的值,即X->Y,这意味着Y完全依赖于X。例如,在学生关系中,学号Sno可以唯一确定学生的姓名Sname和所在系Sdept。
以一个描述学校教务的数据库为例,关系模式Student包含Sno, Sdept, Mname, Cno, Grade等属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推导出函数依赖F={Sno→Sdept, Sdept→Mname, (Sno, Cno)→Grade}。然而,这样的关系模式存在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的问题。
数据冗余可能导致存储空间的浪费,如系主任的姓名会随着学生和课程成绩的增加而重复存储。更新异常则意味着对数据库的修改可能会引发不一致,比如如果修改了一个学生所在的系,那么所有与该系主任相关的记录都需要相应更新,否则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规范化理论。规范化是一种数据库设计方法,其目标是减少数据冗余,消除更新异常,保持数据一致性。第六章中提到的规范化的概念,包括第一范式(1NF)等,1NF规定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通常会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规范化,例如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或BCNF(巴斯-科德范式)。这些范式有助于确保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数据完整性。
关系数据理论是理解和优化关系数据库的关键,它涉及到数据依赖、函数依赖、规范化和数据库模式的设计,对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创建更高效、更稳定、更易于维护的数据库系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