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信号分类研究1

preview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2-08-03 1 收藏 2.82MB PDF 举报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心电图(ECG)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应用,心电信号的自动分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以提高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心电信号的自动分类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应用。CNN通过其特有的网络结构,能够从心电信号中自动提取出有用的特征,从而实现对心律失常的自动识别。传统的ECG分类方法通常依赖于手工提取特征,但这些方法的准确度和效率相对较低。而深度学习模型则能够自动学习到心电信号的复杂特征,大大提升了分类的准确率。 本文探讨了基于CNN的心电信号分类研究,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辅助医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进行更有效的工作。文章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心电信号处理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并分类五种典型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正常心搏(N)、室上性早搏(S)、室性早搏(V)、心室融合心跳(F)和未分类心跳(Q)。这一分类是基于AAMI的标准进行的,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在进行心电信号的自动分类前,数据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原始心电信号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肌电干扰、基线漂移以及工频干扰,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信号质量,影响分类的准确性。为此,文中采用了小波阈值法和小波分解重构算法进行噪声滤除,前者有效去除了肌电干扰和工频干扰,后者则校正了基线漂移,从而保证了心电信号的质量。此外,R波峰的检测也是预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R波是心电图中最重要的波形之一,通过小波变换来精确检测R波峰,为后续的心电信号分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心电信号样本在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类别不平衡的问题,为了保证模型训练的效果,数据扩充方法被应用于此研究中。通过“平移起点法”对样本进行扩充,确保五种类型的心电信号达到均衡分布,从而避免了因样本不均衡造成的分类偏差。在数据预处理完毕之后,所有样本数据都通过Z-score归一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了模型训练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NN模型在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上的分类准确率高达97.8%,这说明了该模型在心电分类任务中的有效性。不仅如此,高准确率的分类结果也验证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心电信号分析中的巨大潜力。 总结而言,这项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有效提升了心电信号分类的效率与准确性。自动化的心电信号分类不仅减轻了医生的负担,还通过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精度,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尽管当前的模型和方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未来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模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分类性能的提升以及更复杂心电异常情况的识别等,这些都将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