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P-II,即制造资源计划,是对企业生产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和优化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它起源于19世纪产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厂制的兴起,企业开始追求生产计划的合理性、成本的有效控制、设备的充分利用以及作业的均衡安排。然而,早期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处理手段,企业在库存管理上常常面临原材料供应不及时、零部件配套不准确、库存积压、库存周转率低和资金周转期长等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启了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新时代。大约在1960年,计算机首次被用于库存管理,标志着制造业生产管理开始脱离传统方式。物料需求计划(MRP)作为计算机辅助的管理工具,通过计算物料需求,帮助企业更精确地预测和控制库存。
MRP的基本原理颠覆了传统的库存控制理论,它不再单纯追求高服务水平和低库存费用,而是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降低库存费用。随着实践的发展,MRP进一步演变为MRP-II,不仅涵盖了库存控制,还包含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车间控制和产品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的财务活动。MRP-II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管理思想、业务逻辑和处理手段,实现了从单纯的库存管理向全面的企业资源计划的转变。
MRP-II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0年代的订货点法,到1960年代的时段式MRP,再到1970年代的闭环MRP,1980年代的MRP-II,以及1990年代向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过渡。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硬件和软件的成本逐渐降低,使得更多的企业有能力实施MRP-II系统。
实施MRP-II系统需要遵循一些普遍的规划、计划、管理和应用原则。企业的一切活动,如规划、计划控制、协调、生产、财务和管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制造业的基本方程式(A x B=C+D)体现了这一逻辑,其中A代表“做什么”,B代表“用什么”,C代表“有什么”,D代表“缺什么”。这个方程式揭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本质,是MRP-II能够普遍适用并有效运行的基础。
订货点法是计算机出现之前较为常见的库存管理方法,依赖于过去的销售经验、未来需求预测和安全库存来确定何时订货。计算机的引入使得这种方法得以自动化,通过计算未来需求、订货提前期和安全库存,实现主动的库存补充,从而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总结来说,MRP-II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将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料、库存、销售和财务等多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科学的计算和预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P-I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和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