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幅接收机的设计 超外差式的
人类自从发现能利用电波传递信息以来,就不断研究出不同的方法来增加通信的可靠性、通信的距离、设备的微形化、省电化、轻巧化等。接收信息所用的接收机,俗称为收音机。目前的无线电接收机不单只能收音,且还有可以接收影像的电视机、数字信息的电报机等。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收音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自1920年开发了无线电广播的半个多世纪中,收音机经历了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的三代变化,功能日趋增多,质量日益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音机又朝着电路集成化、显示数字化、声音立体化、功能电脑化、结构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从此以后.开始了收音机的晶体管时代.并且逐步结束了以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为代表的收音机的初级阶段。
1956年,西德西门子公司研制成了超高频晶体管,为调频晶体管收音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59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了第一代调频晶体管收音机。
超外差式调幅接收机是一种常见的无线电接收设备,它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基础部分。超外差式接收机的核心特点是将接收到的高频调幅信号转化为一个固定的中频信号,以便后续处理。这种方法提高了接收机的灵敏度、稳定性以及选择性。
在超外差式调幅接收机中,天线接收到广播电台发射的高频调幅信号。这些信号包含了音频信息,被调制到较高的射频上。接下来,变频级电路将所有不同频率的调幅信号转换成一个固定的中频(IF),通常是465kHz。这个过程称为混频,通过混频器和本地振荡器实现,本地振荡器产生的频率略高于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两者相减得到中频信号。
中频信号经过中频放大器放大后,进入检波器进行解调,将调幅信号恢复成原始的音频信号。为了保持信号质量,通常会加入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以防止因信号强弱变化导致的音量波动。音频信号接着被低频放大器进一步放大,然后送至扬声器或其他输出设备,转化为可听见的声音。
设计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以确保电路正常工作,设计输入回路以适应不同频率的信号,以及精心挑选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以满足性能指标。调试过程包括调整各级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点,确保中频准确,调谐输入回路,以及对整个系统进行统调,确保接收效果最佳。
随着科技的进步,收音机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演变。晶体管的出现显著减小了设备体积,降低了功耗,而集成电路则推动了收音机的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调频晶体管收音机的出现,以及后来的集成电路收音机,都是这一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超外差式调幅接收机的工作原理,还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包括电路设计、元件选择、调试和故障排查。这样的实践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外差式调幅接收机的设计涉及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理论,包括信号的接收、变频、放大和解调等多个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其工程素养。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收音机已融入更多先进技术,如数字化、立体声等,但超外差式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