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2章 单片机硬件结构》主要讲解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引脚功能、存储器组织以及时序等核心概念。MCS-51单片机是广泛应用的微处理器,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对于嵌入式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在MCS-51系列中,主要包括基本型如8031和增强型如8051、8032等,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内置的ROM或EPROM容量以及I/O资源的不同。例如,8051和8751内置了ROM或EPROM,而8031则需要外接存储器。这些不同型号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如存储程序空间的大小和I/O接口的数量。
在MCS-51的内部结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ROM/EPROM**:用于存储程序代码,8031需要外接EPROM,而8051等内置了ROM。
2. **CPU**:执行指令的核心部件,其时序包括读取指令、执行指令等步骤。
3. **RAMP0-P3口**:P0口作为数据/地址复用口,既是I/O口也是低8位地址总线;P1、P2和P3则是纯I/O口,其中P3口还具有第二功能。
4.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如PSW、ACC、B等,用于控制和状态管理。
5. **中断系统**:提供了中断0~INT1和T0~T1等多个中断源,增强了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
6. **定时器/计数器**:用于定时和计数操作,可以配置为多种工作模式。
7. **串行口**:支持串行通信,通常包含TXD(发送)和RXD(接收)引脚。
8. **控制信号**:如EA/VPP(外部访问)、ALE(地址锁存允许)、PSEN(程序存储器选中)、WR(写使能)、RD(读使能)等,用于控制数据传输和存储器访问。
在引脚功能方面,比如Vcc和Vss分别是电源正负极,XTAL1和XTAL2是晶体振荡器的输入和输出,用于产生单片机的时钟信号。当采用外部时钟时,需要连接晶体和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此外,EA/VPP信号决定了程序存储器的选择,如果低电平,则从外部ROM读取指令;反之,如果高电平且地址小于4KB,从内部ROM读取。
了解MCS-51的硬件结构和引脚功能对于编写程序、设计硬件以及故障排查至关重要。开发者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型号,并正确配置控制信号,以确保单片机正常工作。同时,为了提高抗干扰性,电源和地线的设计也十分关键,需要添加去耦电容并优化布线。
总结来说,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包括了CPU、存储器、I/O口、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和控制信号等组件,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理解这些基础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单片机,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