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h: Sei Solo

Bach: Sei Solo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为这种乐器创作的最杰出作品。这些作品完成于距今 300 多年前的 1720 年,在演奏技术、音乐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挑战登峰造极,就连当今最优秀的演奏家们也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琢磨,其中就包括多才多艺的希腊小提琴家 Leonidas Kavakos。“我最大的梦想一直是录制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他告诉 Apple Music。这个梦想在这张《Sei Solo》中终于得以实现。“这不是从事业的角度考虑,而只是希望能到达一种境界,让我觉得可以为这些音乐带来一些新意。” Kavakos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完全领略到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力量时的体验。那是在他 20 几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张传奇巴洛克小提琴家 Sigiswald Kuijken 演奏的奏鸣曲与帕蒂塔专辑。“我发现我没有在关注演奏技巧,而是在关注音乐本身。这不是老师教我的演奏方式——小提琴的演奏是为了去展现一种风格,一段历史。”这次经历对他影响至深,甚至让他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巴赫,并把这段时间用来反复锤炼,尝试用真正的羊肠线和各种琴弓进行演奏。“我需要吸收一切,创造出一种让我能满意的诠释。”他补充道。这样看来,这张专辑可以说既是对非凡音乐旅程的记录,也是一段讲述个人觉醒的故事。接下来,就让 Kavakos 为我们深度解读其中的乐曲。 《Violin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我想从《第三帕蒂塔》开始,因为这部作品的开场乐章后来被巴赫改写为清唱剧《Cantata BWV 29》的开篇序曲。那部清唱剧的标题《Wir danken dir, Gott》(我们感谢您,上帝)是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以及每天日常都会说的话。在我看来,这就是用这首帕蒂塔为专辑开场的一个理由。此外,它也确实是一个很合适的开始,因为所有乐章的情绪都很轻快。前奏曲太美妙了,音乐在乐章中行进的方式——那些和声、那些情绪的变化——在我看来是整部帕蒂塔的精华。” 《Violin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三首奏鸣曲是更加严肃的作品,各有四个乐章,包括前奏曲和赋格曲。这段前奏曲有着反复出现的动机,听起来让人很放松,因为它极具数学的美感,比例极为均衡,不显露丝毫情绪。在听巴赫的时候,你总会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演奏长度超过 10 分钟的赋格是巴赫写过的最长的赋格曲,也是他最精彩的乐章之一。它有加沃特舞曲的节奏,演奏的挑战在于自始至终要保持住那种舞蹈、摇摆的感觉,即使赋格本身在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不断重复和重塑着自己。我有时候感觉这段赋格就像一场灵魂之旅。接下来是广板乐章,是那种你可以闭上眼睛放松聆听的音乐,然后是极具炫技性的最终乐章。” 《Violin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第一乐章有娓娓道来的感觉,如同在讲述一个故事,充满了神性的美感。接下来的赋格乐章同样也很长,充满戏剧张力,但最后落在 A 大调上,有种净化的感觉,就像展望更光明的未来。但这部奏鸣曲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三乐章,它有一段持续重复的低音声部,产生两个声部相互呼应的效果。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安可曲之一。它也是 C 大调的,因为没有升调或降调,感觉非常纯洁。因为最终乐章又回归了 A 小调,涤荡心灵的感觉更加强烈了。” 《Violin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开场的慢板太美了。它也像是在讲故事,我努力营造出一种即兴感。赋格乐章是三首奏鸣曲里最短的,也是最快的。主题不断变换层次,低音部则如影随形。西西里舞曲是大调的,为整部奏鸣曲增添了欢乐的感觉,最终乐章则通过快速的连串音符制造出和弦的假象。我觉得巴赫音乐很神奇的一点,就在于他总会从主调上偏离,把听音乐的人带到妙不可言的所在。” 《Violin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帕蒂塔通常更加轻松,由许多乐章构成。但这首帕蒂塔的结构十分特别,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分身’,也就是每个乐章都有变奏,也可以说是姊妹乐章。比如阿勒芒德舞曲,很有仪式感、很有力量,但它的分身就像是回响或者倒影。同样,萨拉班德舞曲十分恢弘,但它的分身感觉几乎寂静无声。每个分身乐章都用极为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伴侣乐章的概念,从维度、体量和结构上对其发起挑战。所以,我非常推荐把每个乐章和它的分身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来一起欣赏。”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D 小调帕蒂塔》和其他帕蒂塔的结构一样,也是由一段阿勒芒德舞曲、一段库朗舞曲、一段萨拉班德舞曲,以及一段非常美妙的吉格舞曲乐章组成。在这些乐章里,我尤其喜爱萨拉班德,小提琴家们通常会把它当成安可曲。但接下来我们就会来到最终乐章‘恰空’。这段乐章在巴赫所有作品中的地位非常特别,一连串变奏堪称无出其右。我说它有宗教的特质,我不是指基督教,而是那种对某种超越自然、我们只可尽力靠近的存在的信仰。这段乐章分为三个部分:D 小调、D 大调,然后又回到 D 小调。开始的 D 小调部分就像现实,中间的部分则代表梦境。最后,这段恰空又回到了 D 小调,我们也必须抵达这个梦境。正如这张专辑从‘我们感谢您,上帝’开始,它以三位一体告终。”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