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发布
- 2025年3月28日
- 142 首歌曲
-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 2018年
- 巴哈: 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套 (2009 Remastered) · 1900年
-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2000年
- Merci · 2024年
- John Williams: A Gathering of Friends · 2022年
- 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 · 2015年
- 爱上大提琴德弗札克百年逝世纪念专辑 · 2004年
- Merci · 2024年
- 巴哈: 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套 (2009 Remastered) · 1900年
- 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 · 2015年
代表专辑
- “这些音乐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让它在 300 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帮我们在多事之秋找到方向?”马友友在他第三次录制巴赫大提琴组曲的专辑发行之前,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毫无疑问,他通过演奏,雄辩般有力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马友友仍会经常在音乐厅表演这些曲目。在他看来,巴赫的音乐包含了“无穷的变化”,作曲家在其中尽力想要“理解大提琴能做到的一切”。他指出,巴赫在一生中仅有的未供职于教堂的时期,创作了这 6 首大提琴组曲。“我把这些年看成他的假期。”他表示,“换句话说,他可以在这些年里享受尝试的乐趣:‘这里有一个实验室,我可以在里面做各种实验,那我该做点什么呢?’”马友友表示,巴赫在这些组曲里不仅实验了大提琴的表达能力,也尝试用音乐去借助自然和人性的概念,表达“不可表达”之意。 以下,马友友为我们介绍了每首组曲,深度解读了他的诠释: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第 1 号组曲》就是我 4 岁时学习演奏的第一首组曲。我一直认为它描述的是自然中的某种东西,或者水——某种有无穷变化的东西。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里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它在中间停顿了一下,然后更强地重建起来。这是巴赫反复尝试的故事情节展现的一部分,和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吻合。”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这首组曲的第一乐章就是我 5 岁时在巴黎首次登台表演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和其他很多组曲一样,《第 2 号组曲》也是头、心、手的结构。第四乐章萨拉班德是心脏,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是腿。第一乐章再次出现了停顿。你可以听到有人在很努力地想去到某个地方,但总是被打断,尽管音乐继续发展。不过这首曲子是以希望的调子结尾的。直到今天,它都是我最喜欢的组曲之一。”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3 in C Major》“当你发现一首乐曲表达的完全是纯粹的欢乐,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欢乐与赞颂。欢乐与对人类成就的赞颂。欢乐与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厚礼的赞颂。在《第 3 号组曲》里,你会听到这种表达的极致——这也是出于巴赫探寻大提琴全部表现力的渴望。”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在前面 3 首组曲后,巴赫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大提琴,但之后他又问自己:‘大提琴能做到我想让它做的事吗?’于是,从《第 4 号组曲》开始,他拓展了大提琴的表现力,但同时也开始尝试新奇的结构,把我们带到奇异的地方。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首组曲里,我们进入了神奇的领域。”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我们知道巴赫对一些管风琴感到很沮丧,因为它们能做的还不够——但大提琴也有这个问题。到了《第 5 号组曲》,他想要更丰富的音色,但大提琴做不到。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他把一根弦调低了,这样他就能探索更丰富的情感内容了。他还拓展了组曲的形式——前奏曲不再是纯粹的即兴,他在里面加入了一段赋格,这是那个时代最复杂的音乐结构。然后,记下来的每一段舞曲乐章都仿佛通过虫洞把我们带入不同的维度。”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6 in D Major》 “巴赫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关于大提琴的一切,但他还想要做到更多。所以,他为多一根弦的大提琴写了《第 6 号组曲》。他找到了一把能实现他心愿的乐器。我们还是用普通大提琴来演奏它,但这首要演奏到很高的音区,这是非常难的。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创造一种结构。他在这首组曲里触碰天堂,带你进入绝妙、卓越、超凡脱俗的境地。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成就。完成《第 6 号组曲》后,他没有再写第七首,因为第七天该休息了。第七天是安息日。”
- 这个优秀的三重奏中每一成员,都是演绎勃拉姆斯的高手。他们集聚一堂,更仿佛为音乐赋予魔法。勃拉姆斯的三首钢琴三重奏,囊括了他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第一号初写于 20 岁(此次演奏的为修改版本),第二、第三号则完成于作曲家 40-50 岁的全盛期。它们把室内乐的秩序感发挥到了极致:音色温顺灵动,充满音乐洞察力,同时因其独创性而格外迷人。Leonidas Kavakos 是三重奏中最年轻的成员,他与两位老搭档合作献上充满默契的暖心演出。
- 有人给予马友友当代卡萨尔斯的称号,作为殿堂级大师,他在技艺层面的表现近乎完美,同时在音乐中给予灵魂更多的触动。除了演绎经典大提琴作品外,马友友也尝试不同题材与风格,如中国民间音乐,爵士乐等。众多当世作曲家也专门为马友友作曲,该专辑作品即为 Golijov 为马友友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所作。此次马友友与美国 The Knights 管弦乐团及其指挥 Eric Jacobsen 重新演绎,充分展现出作品复杂的情绪与意向。
- Silkroad Ensemble(丝绸之路合奏团)由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于 2000 年成立,集结丝绸之路沿线逾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致力于挖掘传统艺术的同时,于文化碰撞中兼顾传承和创新,促进交流与互鉴。就是这个最初如夏令营般一起玩票聚会的“松散组织”,一路发展壮大,持续输出,最终凭借这张《Sing Me Home》拿下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 Silkroad Ensemble 成员贡献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促成了《Sing Me Home》的诞生,在世界似乎倒向分裂的 2016 年,贯穿始终的“家”的概念、对全球文化沟通与交融的诉求,显得尤为可贵。专辑既包含甜美而质朴的民谣(如阿巴拉契亚的传统歌曲《Little Birdie》),也收录了展现成员们精湛技艺的原创曲目。从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发展而来的《Going Home》尤为精彩,在专辑中承担笙等管乐演奏的吴彤,与美国歌手 Abigail Washburn 奉上中文与英文的美妙对唱。《Sing Me Home》的每一曲都承载了 Silkroad Ensemble 的成员们对“家”的美好向往,以及那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淡乡愁。
- 2020年
艺人歌单
- 古典明星携手跨界挥洒创意,持续探索多元融合新表达。
- 大提琴大师马友友在纽约与 Zane Lowe 促膝而谈。
现场专辑
- 2011年
- 2010年
- 2007年
参与作品
- Raffi & Lindsay Munroe
马友友简介
马友友不仅是公认的当代大提琴大师,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与音乐社会活动家。无论是演奏巴赫经典还是巴西音乐,抑或是 Elgar 作品和电影配乐,甚至阿巴拉契亚和蒙古民歌,他都同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迄今推出了超过 100 张专辑,经常在各国首脑云集的场合登台,且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马友友1955 年出生于巴黎,4 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大提琴。三年后,马友友全家迁往美国,他在那里先后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进修。1978 年,他赢得了Avery Fisher 职业大奖,与 CBS Masterworks(即现在的 Sony Classical)唱片公司签约,并在 1983 年、1998 年和 2018 年三次为这家厂牌录制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马友友与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低音提琴家埃德加·梅耶、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等演奏家长期固定合作。1998 年,他组建了丝绸之路乐团,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国际演奏家加入。1990 年代起,他的风格更趋多元化,在 1992 年的专辑《Hush》里与歌手 Bobby McFerrin 探索爵士乐,在 1996 年的《Appalachia Waltz》和 2011 年的《The Goat Rodeo Sessions》里尝试蓝草音乐,在 1997 年的《Soul of the Tango》里演绎皮亚佐拉,又与作曲家谭盾一起为 2000 年的电影《卧虎藏龙》贡献了精彩的配乐。他近期推出了创作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社交媒体录音作品《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可谓一部质朴而温暖的佳作。
- 出生日期
- 1955年
- 类型
-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