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o Walter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还带有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痕迹,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技术更为精湛,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因而颇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重用管乐器等,都十分明显。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此外像终乐章,几乎就是一部法国式的作品,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这部作品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 218,是莫扎特于1775年10月在萨尔茨堡创作完成的。当时只有19岁的他,一口气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本曲和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相距不足一个月,所以无论在结构和风格上都有很多类同之处。亦因此,它虽然是莫扎特一首较为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比第三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关注度要小。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齐诺·弗兰塞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1902年8月9日-1991年9月17日),生于法国马赛的弗朗西斯卡,出身于音乐世家。五岁时便展示了出众的音乐才华。1918年在马赛首度登台演出,此后便前往巴黎演奏,与作曲家拉威尔建立了友谊。在欧洲成名后,弗朗西斯卡蒂前往美国发展。由于他与大部分当代作曲家交好,因此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均有他首演,包括伯恩斯坦。他使用一把1727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雄鹰”,琴音温暖优美。他被认为是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国小提琴家的顶尖人物,承袭了蒂博的地位,他也曾写下几首作品,均为小提琴曲。
¥148.00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94年,因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创作历时六年,完成时马勒已三十四岁。1895年5月4日,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12月13日,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全曲五个乐章,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身体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末乐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彪罗(Bülow)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弗里德里希·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作词的《复活颂歌》,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首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至于第二、三、四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作曲家简介: 古斯塔夫·马勒(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无数其作品之录音发行。
¥128.00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799年至1800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的首部交响曲。全曲虽多有不合常规之处,但仍是古典乐派风格,与海顿、莫札特的作品类似。不过其第三乐章已有了贝多芬诙谐曲的气质,为日后贝多芬特有风格的形成奠下了基础。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在1804年开始构思并动笔写这部交响曲,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12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G大调第八十八交响曲创作于1787年,作品编号为Hob.1.88。这首交响曲是应艾斯特哈吉乐团小提琴手约翰·彼得·托斯特之约而作。事实上,此曲是海顿“巴黎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第四乐章尤为著名),许多指挥家都曾录制过它。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还特意加演了第四乐章。 1794年3月31日,海顿在伦敦的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了新完成的一部交响曲,这是十二部“伦敦交响曲”中的第八部,在海顿的全部交响曲中排在第100号。演出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成功,尽管是首演,但观众并没有用陌生的眼光去审视这部新作品,他们早已熟悉海顿,热爱海顿,甚至崇拜海顿。在当晚的演出中,第二乐章应听众的热烈欢迎而重演,在以后的演出中,这个第二乐章必要重演,几乎成了惯例。评论界很快就为这部交响曲加上了标题:“军队”。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9首单曲
专辑简介: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0首单曲
专辑简介: 舒伯特的《第五交响曲》在其去世13年后于维也纳首演。该曲创作于1816年9月-10月间,采用小型的乐队编制,规整简明的曲式与贝多芬初期的创作风格相接近,但其从容淡定、体现维也纳社会生活氛围的、舒适欢快的情趣,则是舒伯特创作特有的格调。这部乐队编制很小、温文尔雅的作品,完美地展示了18世纪古典交响曲的风范,严谨方正,古意盎然,可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媲美。舒伯特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首室内乐队演奏的小型交响曲,人们称此曲为“不用鼓和小号的交响曲”,而舒伯特把它视为一首庄严弥撒曲,这虽与贝多芬同期创作的庄严弥撒曲不可同日而语,但仍表现出舒伯特的大胆尝试。舒伯特在这部交响曲中,以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贯穿了整部作品,让人深受感动。 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第九交响曲》又名“伟大”,1828年3月,舒伯特完成了这部历时三年多时间创作的作品,按照他原先的计划,他将把这部作品寄给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但协会在排练这部作品的时候发现此曲难度过高,无法演奏,不得已,舒伯特只好将其收回,谁想这一收回,这首交响曲从此以后便不见踪影。直到舒伯特逝世十余年之后,1839年,著名作曲家舒曼在拜访舒伯特的兄长费迪南时,从其珍藏的的大量手稿中发现了这一伟大作品。在惊喜之余,他迅速将其送给远在德国莱比锡的门德尔松,门德尔松亲自指挥格万特豪斯(即布商大厦)交响乐团演奏了该曲的节录,“乐团的每个成员都为此卓尔不凡的音乐作品感动不已!”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作曲家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一生短暂,只活到31岁,但却创作了近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及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第八交响曲于1889年夏秋之间、当德沃夏克在他的维索卡乡间别墅时写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在这里,像《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材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作品95,是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九首。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作曲家简介: 安东宁·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生于布拉格(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于捷克)附近的内拉霍奇夫斯镇伏尔塔瓦河旁的磨房内,卒于布拉格,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追随着民族主义者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维亚和他的故乡波希米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捷克)的民谣音乐的风格。德沃夏克自己的风格经常被描述为“吸收了民歌的影响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们,用交响乐的传统最完满的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剧《露莎卡》。他被认为“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多面手的作曲家”。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4首单曲
专辑简介: 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曲》,K626,实质上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苏斯梅尔(Franz Xaver Sussrmayr,1766-1803)整理完成。这部作品作于1791年,实际是莫扎特自己的挽歌,据苏斯梅尔自己的说法,他对这首《安魂曲》的补遗为: 1.据莫扎特遗稿中《末日经》到《奉献曲》中的“主,我向你奉献”配乐,并把《末日经》中自第十二节《负罪的人等待审判》作完。 2.新作《欢呼歌》(Sanctus)、《奉主之名而来》(Benedictus)及羔羊顷(Agnus Dei)。 3.从莫扎特已完成的《进堂咏》及《垂怜经》中借用部分文字与音乐,作成《永恒之光》(Lux aetema)。这首《安魂曲》另有贝耶(Beyer)等人的整理完成版本,但应该说,苏斯梅尔的版本是最权威的。 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艺术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是为女低音、男合唱团和管弦乐队而作,完成于1869年,作为送给罗伯特和克拉拉·舒曼的女儿朱莉的结婚礼物。研究勃拉姆斯的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推测,勃拉姆斯可能曾对朱莉有着浪漫的感情,他可能将这种感情融入到《女低音狂想曲》的歌词和音乐中。这首作品的歌词描写了一个愤世嫉俗的灵魂,它急于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以摆脱痛苦的枷锁,与勃拉姆斯的生活和性格有着强烈的相似之处。 《命运之歌(Schicksalslied)》是勃拉姆斯几部主要的合唱作品之一,歌词取自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的一首诗,并由管弦乐队伴奏。勃拉姆斯于1868年夏天在威廉港开始创作这部作品,但直到1871年5月才完成。延迟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勃拉姆斯对该作品如何结尾犹豫不决。在犹豫期间,他开始创作《女低音狂想曲》。 《旅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是马勒自己创作歌词的一组歌曲。这四首为中声部而作的艺术歌曲,是大约在1884-1885年间,马勒与女高音歌唱家乔安娜·里克特(Johanna Richter)不愉快的爱情之后创作的。她是马勒在德国卡塞尔歌剧院作指挥时认识的。这部作品的创作历史复杂,难以追溯,并且在19世纪90年代进行了重新配器和修订。 艺术家简介: 布努诺·瓦尔特(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美籍德国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瓦尔特是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乐团长(1929-1933),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47-1949)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的音乐路线。勃拉姆斯创作过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钢琴家,首演过许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当时不少杰出的音乐家一起合作,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勃拉姆斯是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曾毁掉他的部分作品,也有一些未发表的作品。 古斯塔夫·马勒(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无数其作品之录音发行。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是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的,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了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以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修改后的作品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这部作品于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于每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上台鞠躬致谢。 对于该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道:“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而后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长笛和单簧管奏出流畅的、类似兰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艺术家简介: 布努诺·瓦尔特(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美籍德国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瓦尔特是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乐团长(1929-1933),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47-1949)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 作曲家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于奥地利安斯菲尔登,逝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创作出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其交响曲因丰富的音响、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协和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3首单曲
专辑简介: 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传说中,一直有一个第九交响曲魔咒,又称为“九”字咒。伟大的贝多芬在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后不久便离世。舒伯特、马勒、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死都与这一魔咒有关。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第九,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完成最后一个乐章就撒手人寰了。 1887年的夏天,布鲁克纳刚刚完成了庞大的第八交响曲的配器之后,即转入了第九交响曲的构思。也许是感到来日无多,他向他的医生理查·黑勒(Richard Heller)这样描述了他的创作意图:“我曾把作品献给了两位尘世间的君主。作为艺术保护人的‘可怜’的路德维希国王,以及我所知道的最高的尘世君主,我们敬爱的皇帝。现在我要把最后的作品献给众神之主,我亲爱的上帝,希望他能保证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并乐于接受我的礼物。”可惜,从1891年正式开始写至1896年,六年时间也只完成了第—、二、三乐章和第四乐章的部分草稿,上帝就匆匆把他带走,留下一部残缺的“天鹅之歌”。 在前三个乐章中,死亡的神秘和恐怖始终贯穿其中,这或许就是一个人在生命终点前最深切的感应。在某些人看来,这部交响曲以这样一种未完成的方式存世可能更有意义。而今人花大量精力去补遗未必有必要。 艺术家简介: 布努诺·瓦尔特(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美籍德国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瓦尔特是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乐团长(1929-1933),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47-1949)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 作曲家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于奥地利安斯菲尔登,逝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创作出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其交响曲因丰富的音响、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协和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作品简介: 《A大调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的前作部部都是经典——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到《第七交响曲》,贝多芬选择用狂欢的舞蹈性节奏为新的创作主题。作品作于1811-1812年间,作品完成时适逢拿破仑战事最后的高潮,拿破仑大举侵犯俄国却旦夕之间溃不成军。贝多芬本人于1813年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厅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演出是为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这部壮丽异常的交响曲以“英雄与人民”为基本主题,它不用戏剧性的冲突和斗争表达英雄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胜利人民的凯旋和欢乐,整部乐曲散发着洋溢的活力。 《F大调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该作品主要创作于1812年夏天,至1813年12月完成,此时贝多芬刚刚完成其《第七交响曲》。1812年他前往了波希米亚的温泉小镇特普利采((Teplice))疗养,并在那里遇见了歌德。贝多芬将它题献给莫里兹·弗莱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后者据说一直给予贝多芬以资助。和《第七交响曲》比较,《第八交响曲》的织体更为细腻、精致复杂。尽管看起来它严谨工整,实则更创新大胆。 指挥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9岁即作为钢琴独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汉堡歌剧院担任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马勒到维也纳,随后开始了他的国际演出生涯。在马勒逝世后,马勒的两部著名遗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与《第九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挥。 1933年纳粹上台后,瓦尔特迁居奥地利。在1938年所谓的“德奥合并”之后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辗转法国后迁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指挥了很多著名乐团。1941年至1959年间,他出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二战后,瓦尔特数度重返欧洲演出。1962年,瓦尔特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美国。 艺术团体简介: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Th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为制作高水准唱片而专门组建的乐团。在20世纪50年代,它为哥伦比亚一些最知名的指挥家和音乐家提供录音主奏或伴奏。乐团成员包含独立音乐家,也包含纽约爱乐乐团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成员。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是乐团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录制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2首单曲
作品简介: 《科里奥兰序曲(Coriolanus Overture)》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了这部作品,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序曲。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更崇高的追求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作品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的是他的愤怒不安,随后又是一段柔美的旋律,形成传统奏鸣曲与快板曲式的对比。在中间部分,曲目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疑不决,以及不计得失、依靠自我毁灭而获得的胜利。结尾乐章,乐声渐渐下沉入一片寂静之中。 歌剧《莱奥诺拉(Leonore)》想要表达的意涵丰富庞大,它是关于爱、生命、自由的永恒丰碑,是对人权保护、表达己见、提出异议的赞颂。它是对暴政压迫的政治反抗,是对婚姻中美好与圣洁的赞美,也是对上帝的笃信和忠诚。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西班牙塞尔维亚外一个巨大、阴郁的国家监狱里。法国大革命刚刚过去,自由和暴政是所有人关心的主题。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创作,首演时名为《莱奥诺拉(Leonore)》,几经修改成为最终版《费德里奥(Fidelio)》。从后世的反响来看,贝多芬在歌剧方面并不擅长,但这并不妨碍《费德里奥》被评为杰作。 指挥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9岁即作为钢琴独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汉堡歌剧院担任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马勒到维也纳,随后开始了他的国际演出生涯。在马勒逝世后,马勒的两部著名遗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与《第九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挥。 1933年纳粹上台后,瓦尔特迁居奥地利。在1938年所谓的“德奥合并”之后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辗转法国后迁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指挥了很多著名乐团。1941年至1959年间,他出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二战后,瓦尔特数度重返欧洲演出。1962年,瓦尔特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美国。 艺术团体简介: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Th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为制作高水准唱片而专门组建的乐团。在20世纪50年代,它为哥伦比亚一些最知名的指挥家和音乐家提供录音主奏或伴奏。乐团成员包含独立音乐家,也包含纽约爱乐乐团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成员。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是乐团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录制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
¥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作品简介: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完成于1824年2月,于1824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却无法听到。奥涅格(Arthur Honegger)评论道:"贝多芬的失聪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从时代的无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来。” 贝多芬在创作时,就想到“第九交响曲”或许也将会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于是他几乎将这部作品当作了自己的遗言。作品的终章,贝多芬用命运挑战者的姿态创作了《欢乐颂》,总结自己历经苦难的一生。 指挥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9岁即作为钢琴独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汉堡歌剧院担任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马勒到维也纳,随后开始了他的国际演出生涯。在马勒逝世后,马勒的两部著名遗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与《第九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挥。 1933年纳粹上台后,瓦尔特迁居奥地利。在1938年所谓的“德奥合并”之后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辗转法国后迁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指挥了很多著名乐团。1941年至1959年间,他出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二战后,瓦尔特数度重返欧洲演出。1962年,瓦尔特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美国。 艺术团体简介: 威斯敏斯特合唱团(Westminster Choir)被《美国唱片指南》杂志誉为“合唱的黄金标准”。作为美国负有盛名的斯波莱托艺术节(Spoleto Festival USA)常驻表演团体,威斯敏斯特合唱团自1977年开始,已奉献多场音乐会及歌剧合唱演出。 从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到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从阿图罗(Arturo)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和皮埃尔·布勒兹(Pierre Boulez),从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chmaninov)到古斯塔沃·杜达梅(Gustavo Dudamel)——与乐团合作的艺术家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指挥大师。 此外,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里德分校的学院)也是合唱团艺术活动的产物。
¥1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作品简介: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他最高的创作成就,其风格发展体现了贝多芬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1800年4月在维也纳首演。该作品题献给戈特弗雷德·范·斯维顿男爵(Gottfried van Swieten),贝多芬早期的赞助人,也是皇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海顿和莫札特的好友。《C大调第一交响曲》于1801年在莱比锡出版,乐曲的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成果,部分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作品给人幽默通俗的直观感受,同时具备舞蹈性。 《D大调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是贝多芬于1801年至1802年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作于逆境之中,却有着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气氛,被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称“微笑般的乐观”。该作品亦标志着贝多芬逐渐进入其成熟的“中年”阶段。其第三乐章更独创性地使用了谐谑曲而非传统的小步舞曲,这一做法后来反而成为了惯例。 指挥家简介: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犹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9岁即作为钢琴独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汉堡歌剧院担任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马勒到维也纳,随后开始了他的国际演出生涯。在马勒逝世后,马勒的两部著名遗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与《第九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挥。 1933年纳粹上台后,瓦尔特迁居奥地利。在1938年所谓的“德奥合并”之后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辗转法国后迁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指挥了很多著名乐团。1941年至1959年间,他出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二战后,瓦尔特数度重返欧洲演出。1962年,瓦尔特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美国。 艺术团体简介: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Th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为制作高水准唱片而专门组建的乐团。在20世纪50年代,它为哥伦比亚一些最知名的指挥家和音乐家提供录音主奏或伴奏。乐团成员包含独立音乐家,也包含纽约爱乐乐团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成员。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是乐团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录制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
¥14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