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 -> 综合信息 -> 地方立法
以法护绿  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3-09-27 08:02  文章来源:南平市人大常委会   【字体:
  
1

南平山川如画、钟灵毓秀,是“双世遗”和国家公园所在地。作为闽江源头、清新福建的绿色屏障,南平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好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和“两山”转化的“先行者”。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叮嘱南平“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闽江上游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林建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放在突出位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中展现人大作为、贡献法治力量。2016年至今,共制定、修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7件,正在审议、起草3件,现行13件法规均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多个立法全国首创,生态立法成为南平响亮招牌。

坚持同心同向同行。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法律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立规矩、定方向、划边界的基础性作用。要做好生态立法工作,首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一直以来,我们胸怀“国之大者”,锚定市委提出的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聚焦“护绿、扩绿、转绿”,以立法形式,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美丽南平建设。宏观层面,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作出《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新篇章的决议》,统筹生态强市、绿色富民的立法需求,科学编制立法规划计划,加快建设系统完备的保护制度,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指数和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指数。中观层面,认真落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部署安排,紧紧围绕省委“三争”行动和市委“五增”目标,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加强制度供给和创新,及时回应现实突出问题、转化实际可行做法,有效服务中心大局。微观层面,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每项法规在审议通过前都向市委作专题请示汇报,既报告结果,又报告过程,有效化解重大立法争议,有序推进重点立法项目,确保立法跟得上趟、承得住重。

坚持全域全程全链。生态系统内各生态环境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生态立法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气味扰民、噪声污染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施行一事一法,填补上位法和政策空白点、盲点,引领和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采取“百千万”行动推进专项立法,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保护百处水源点,制定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守护千里河岸带,制定城市绿地管理办法呵护万顷绿地网,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我们秉持系统思维,采取“1+N”模式分步骤、有针对性地推进系列立法,即制定一部基础性、主干性的“母法”,跟进N部配套性、专项性的“子法”,串珠成链,形成体系,增强生态立法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比如,制定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针对“面子”“里子”问题,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文明行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集中立法,不断充实“肌体”,构建起从山顶到河流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居环境治理体系。

  

2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生态立法全过程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生态立法各方面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立出于群众真心有感、对群众真实有效的法规。在立法理念上,我们注重体现绿色法规的鲜明导向,把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融入和体现到具体条文中去,把立法过程变成普法过程,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普及、解读阐释活动,增强全社会环保理念、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南平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在立法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公开征求意见和意见反馈制度,将法规草案网上公开由一次性到反复多次、从单纯文本到附加说明,对意见建议采纳、草案修改调整作整体反馈,推动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民主表达、民主决策。不断健全立法调研和协商制度,经常到农村、进社区、下企业直接听取意见,在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研究最合理、最适当的法规规范内容,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今年,还在10个县(市、区)遴选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了基层群众与立法机关的“连心桥”,使法条“蘸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

坚持求变求新求质。南平已经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南平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建立更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稳固的生态系统安全体系、更加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才会运行平稳、才能顺利抵达。法治保障,立法先行,生态立法必须高质量高效率。我们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善于丰富立法形式和创新方式方法,打造生态立法的“南平样本”。坚持以“小切口”推进“大纵深”,选题立项和内容安排聚焦具体的环境问题、生态要素,通过题目小、内容细、结构精的形式,将“绿水青山”写进法规,把“美丽南平”照进现实。坚持以“小快灵”跑出“加速度”,立改废释并举,采用简易立法体例,以办法、规定为主,有几条立几条、管用几条制定几条,有效加快立法进度。坚持以“小互动”实现“大联动”,将立法权与重大事项权联动,通过作出具有法规性质的决定,为流域保护、环带建设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如2022年,立足“一江八溪连十城”特殊生态地位,采取“跨区域联动”方式推进协同立法,作出关于加强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构建起“共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的格局。

                                   (罗周和,《闽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