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个清华的教授,在翻译时直接把“蒋介石”( Chiang Kai-shek )翻译成了“常凯申”,然后在中国翻译作品的顶级的中央编译出版社,三审三校之后,就这么出版了...
这大姐倒是也不只针对蒋介石,对于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等学术名人,她一视同仁,全部给他们改了洋名“费尔班德”、“林T.C”、“赫萨”....
PS:这位大姐后来被电诈了1760万元....注意这个“万”字~~
无独有偶,另一本《民族—国家与暴力》中,把英国学者对中国儒家的先贤孟子的称谓“Mencius”翻译成了“门修斯”,经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审三校之后,也出版了...
还有一位同济的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德国一位学者的政治理论,在引用了他一句德语后,教授写道:
“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然后这位教授在段尾注明:“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那么这个“昆仑”是谁呢?
其实人家德国人引用的是教员的《念奴娇·昆仑》。结果变成德语,这位德语教授就看不懂了,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关键也不知道查....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学术草台班子极限了,那你坐稳扶好,更大的草台在等着你!
朱元璋登基后,按照历朝历代的习惯,要给前朝修史,以表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地位。这本也正常,但是朱元璋这个甲方不一般,他对工期压缩的极其变态。变态到啥地步呢?
洪武二年 2 月开始修,同年 8 月第一版就出来了。
不是,写个同人文也得这么长时间吧?在古代这抄书都抄不完啊!
但是由于这版实在是太烂,甲方打回去重新修。4个月后,第二版就出来了,这就是现在的《元史》。
所以满打满算十个月...属于历朝历代修史速度之最,没有之一,连数量级接近的都没有。
这本史书修的有多烂呢?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名将速不台有俩译名,一个速不台,一个雪不台。本来这还属于一定程度可以接受的翻译疏漏,结果写着写着,这俩名字就被修史的当成了俩人。于是速不台大哥一个人拥有了两部列传《速不台列传》和《雪不台列传》...
和速不台一样待遇的还有“完者都”,他也一个人拥有了“完者都”和“完者拔都”两篇传记...
和他俩相反待遇的是“脱脱”这个名字,一翻开书,尤其是到了元朝后半程,所有人都叫脱脱,一篇能出现八个脱脱,全都不一样(但不告诉你哦)~
皇帝的待遇也没好到哪里去。忽必烈即位后,追尊铁木真为元太祖,窝阔台为元太宗,蒙哥为元宪宗,忽必烈自己是元世祖,到了《元史》里面,铁木真就降级了,成了太宗,蒙哥成了世祖和忽必烈成了宪宗...
搁这儿玩排列组合呢?
不过不管咋样他们好歹都写了,虽然写错了写重了。但是蒙古四杰、开国功臣之一的博尔忽就比较惨,他的本传一共只有18个字,其文曰“博尔忽,许兀慎氏,事太祖为第一千户,殁于敌”。
反而是他儿子和孙子的传记中,出现了一大堆写他的内容....
至于什么“拔都“和“八都”混着翻译,在这个级别的错误面前,都排不上号。
除了史实写的乱七八糟,这部史书的立场也很....迷幻。比如这一段:
《元史列传第二十五脱脱传》:【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屡招谕之不降。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辟属从行,禀受节制。西域、西番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师次济宁,遣官诣阙里祀孔子,过邹县祀孟子。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分遣兵平六合,贼势大蹙。】。
这个“贼”是谁呢?
就是朱元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本史书如此扯淡,以至于给他挑bug都快成了一门单独的学问了。清代后来考证过,能考证出来的错误就高达3700处,堪比从bug里面找代码。也难怪学者评价: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而这么一个国家级文化工程,事关法统、传承和脸面,放到二十四史里面流传千古的正经史书,就这么华丽丽的在十个月内瞎JB抄完了....
所有的文化界学术界的草台班子,什么常凯申门修斯昆仑,在《元史》面前,都得跪下唱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