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945号建议的答复

2024-08-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4-08-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杨伟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综合管理的建议”,由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言,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维持和提升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的重要指示批示,加快构建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取得积极进展。您提出的建议,对于雄安新区生态安全综合管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关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一是自然资源部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自然资源重点监测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及时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底线约束,引导国土空间合理利用;严格做好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用地审批,将生态保护红线用地审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重要核查内容。二是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原局于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有限人为活动管控、用地用海审批和加强监管等要求。我部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进一步细化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的具体职责;出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保护成效评估、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理处置等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不断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三是我部建成并启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等业务工作;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双月度遥感监测,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指导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全国各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自评估工作。四是2017年以来,我部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同时,我部和自然资源部分别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深入推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一是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与《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衔接,持续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法规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监管和约束作用,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巩固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成效。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提高遥感监测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科学精准实施监管提供更高水平支撑。

  二、关于保障重点生态功能

  一是我部配合财政部,通过水污染防治资金等渠道支持白洋淀流域治理和保护,截至2024年5月,共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10.6亿元,支持雄安新区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20多个项目。二是自然资源部印发4批43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加强典型经验凝练宣传,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我部印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指导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各地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三是我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区域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进行评价;与中国科学院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针对京津冀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系统了解其不同时期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

  下一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等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雄安新区的支持,持续开展区域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炼各地特色做法和经验,持续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研究制定指导性文件。

  三、关于强化自然灾害风险防控

  一是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与减灾能力。应急管理部依托应急管理大数据工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并组织分级应用培训。建立健全灾害综合风险联合会商研判机制,滚动研判每日灾害综合风险,强化防范应对。持续推进灾害风险隐患报送体系建设,2020年以来,针对洪涝、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累计向包括雄安地区在内的各地区发送数万条指令信息,指导做好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防范工作。

  二是强化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应急管理部于2023年9月召开专题会议,督导京津冀区域协同推进地震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每年印发《关于加强年度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年度防范应对工作;赴河北开展地震防范应对准备检查,强化大震巨灾应急救援准备。中国地震局组织开展雄安新区地震安全分析及抗震专题研究,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试点;完成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在雄安新区40余所学校医院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应急管理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文件,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等系列标准,推动雄安新区等地区因地制宜构建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是加强洪涝灾害防范应对。应急管理部印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24年工作要点》,督导雄安新区防指制定防汛应急能力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制定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24年汛前检查总体方案》,“一省一单”督促地方深入排查整改风险隐患,加强对极端暴雨事件的针对性、规范性指导,督导雄安新区防指制定气象局暴雨“叫应”服务规定,明确发布红色、橙色预警时的“叫应”范围。督促河北省防指做好市、县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培训演练工作,督导雄安新区防指修订2024年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开展106场相关培训、115次6925人次相关演练。派员赴河北省基层一线开展应急指挥通信工作调研,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雄安新区周边6个中央物资仓库共储备8000多万元防汛抗旱物资,落实防汛队伍700余支2.3万余人。

  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进一步压紧压实防灾减灾救灾责任,督导各地扎实落实各相关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地震局将大力推进“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平台”建设,为雄安新区等地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

  四、关于发挥好其他配套机制的协同作用

  一是我部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建立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明确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健全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等任务措施,协同共守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二是我部督导京津冀以白洋淀为重点,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业生产等事故引发的环境风险加强应急准备,8条重要入淀河流实现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京津冀联合在南拒马河开展应急演练,推动落实“一河一策一图”,协同提升区域环境应急能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部门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建立联动机制,实行应急资源、应急信息共享,强化基础保障。三是我部联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实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下一步,我部将依托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指导京津冀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协同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推动提升京津冀区域应急应对能力;推动相关地区,持续完善入白洋淀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文化宣传,扎实推进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美丽中国建设。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4年8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