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城南街道是一个汉、蒙古、回、满等13个民族融合共居的老旧城区,辖6个社区、1个村,共1.8万户3.9万人。近年来,城南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2022年,城南街道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4年9月,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民族团结早已融入了街道工作的点点滴滴,各族群众也在城南街道的引领下携手绘就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画卷。
擘画老旧城区“互嵌式”发展新蓝图
“院还是那个院,楼还是那个楼。但改造后的小区换了‘新容颜’,环境变了‘大模样’。”兴安社区工行小区的张建军谈起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20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城南街道共争取专项资金4400万元,对27个小区的39栋楼1978户4749人,共10.59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改造,包括外墙保温、给排水、供暖系统、强弱电及绿化亮化、车棚、地面硬化等基础设施的升级,使辖区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走进铜都社区和悦华府小区,干净整洁的地面、有序停放的车辆、热情的物业服务中心,无不彰显着城南街道在“红色物业”治理新模式下的显著成效。通过培育两家“红色物业”企业兜底管理12个老旧小区,创建“红色业委会”自营管理20个小区,以及“红色管家”模式管理6个小区,实现了“三无”小区全面消除,让过去的弃管楼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对于平房区的变化,富林路小巷的居民姜诚英更是满心欢喜:“以前这里都是土路,出行不便。现在街道铺设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集中供暖了。”2024年,城南街道投资500余万元,对老旧平房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硬化小巷193条、改建水厕15处、安装路灯206盏、新增垃圾箱22处、疏通排水管线3000余米、铺设热力管线8300余米、选任“街巷长”19名和“小巷管家”65名,建立起人居环境长效常态机制……一系列举措彻底解决了平房区2600余户各族群众面临的民生难题。
聚焦各族群众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城南街道还投资500万元,在幸福E家小区北侧闲置空地建立了约5000平方米的“城南56民族市场”。这一市场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还通过第三方“建管一体”的方式招商运营,所得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城南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升级上,更体现在对各族群众需求的细致关怀上。街道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力量。
凝聚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发展新合力
“现在有事都不需要我往社区跑了,网格员经常上门关心我,帮我解决各种问题,对我这个腿脚不便的人来说真是帮了大忙。”在谈起网格员所发挥的作用时,宏林社区75岁的回族独居老人李振芹感慨道。
心声有人倾听,大事小事都有人管,归属感、幸福感更强……城南街道依托“微邻网事”红色网格党建品牌,将民族工作融入到网格化治理服务中,以300户为标准,划分5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2名微网格员,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有人懂、有人抓、有人落实。
“党建+民族团结”双融合发展是城南街道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核心,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帮困助残、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等举措,积极探索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新路径。同时,以“引线穿针”工作法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建立了“街道班子包社区、机关干部包小区”的工作机制,49个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商讨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和矛盾化解等问题,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在铜都社区儿童公园里,“板凳课堂”成为了各族群众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畅谈街社新发展、新变化的新平台。“这种宣讲方式接地气,既有党的最新理论,又有惠民政策的解读,还有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建言献策,还是身边人作讲解,很好懂。”65岁的社区居民孙玉祥赞不绝口。
为了深化宣传教育,城南街道建设了“1+8+N”的宣传教育矩阵,包括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和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宣传教育活动延伸到辖区N个场所阵地。各社区、村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12支,如“大榆树下的微党课”将党课从会议室搬到主题广场的大榆树下,通过党员带头讲、典型现身讲和群众互相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群众拉家常、话真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入心见行。
“在城南街道,民族团结进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力量。我们以各社区为主阵地,将活动关口前移到居民身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两月一周’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利用各种传统节日节点开展各类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90余场次,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入发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伟介绍说。
聚焦各族群众需求党群服务新提升
走进兴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片温馨和谐的景象映入眼帘。居民们或品茶聊天,或对弈博弈,或挥拍打球,欢声笑语不断,这里已成为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享和谐生活的乐园。“现在社区的活动室真是焕然一新,宽敞明亮,还有我们喜欢的娱乐项目。”73岁的王凤荣老人赞不绝口。
烟火气来了、人情味浓了、服务性强了、行政化少了……今年以来,城南街道构建了以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30个小区党群服务点为基点的“一心多点”同城共享党群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活力。针对小区老年活动场所“场所少、条件差、管理难”等问题,充分利用小区闲置物业用房、门卫房等资源,按照居民意愿改造成活动室,并投入32万元对原有场所进行修缮更新,52名网格员在小区党群服务点就近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提供上门服务。
在城南街道,不仅老年活动场所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外,街道还建设了8处暖心驿站和4处社区食堂,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特别是为老年人提供折扣餐和免费餐,有效服务了辖区2800余名老年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温馨、幸福。
“今年我们新增老年活动场所19处,新增面积2630平方米,52处老年活动场所形成8个‘8分钟活动圈’,可有效覆盖整个辖区,满足辖区6000余位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城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常然介绍道。此外,该街道还优化打造了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整合使用率低的功能室,向居民开放面积达80%以上,安装了智能门禁和电子导览图,方便居民24小时同城共享资源,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各族群众学习、娱乐、交流的温馨家园。
在宏林社区“巧手连心”手工坊,一场趣味横生的钩针编织培训课正在进行。来自街道手工志愿团队的赵静君老师为前来学习的各族妇女耐心讲解编织技能和要领,并现场示范指导。家住富源小区的宝妈徐玉华表示:“家庭的收入主要靠娃他爸,自己也没什么技能。现在下楼就可以学习手艺。制作好了社区还能帮我销售,为我就业谋出路,真是太感谢了!”
社区手工坊的创办是城南街道聚焦当前就业难点、痛点,实施“家门口”就业民生实事项目的具体行动。“我们探索建立社区手工艺品制作经济服务组织,打造‘社区微业’教产销共同体,为待业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教学,并进行订单回收。目前,已与翁牛特旗金顺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合作,预计带动239名居民户均增收11000元。”城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立行表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生活,更为他们的就业增收开辟了新途径,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