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巴关系 > 中巴经济走廊
人民日报: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命运与共·全球发展倡议)
2022-03-26 13:42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发展进程受阻,经济复苏脆弱,南北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快落实。中国和一些国家在上述领域的合作,是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的生动实践。

辣椒种植的“技术活”

一早起来,巴基斯坦农业技术员萨勒姆就来到屋外的辣椒地,蹲下身细细查看作物长势。3月的旁遮普平原阳光充足,水热条件良好,作物长势喜人。萨勒姆拨开叶片,发现有几只虫子,不由得紧张起来,于是打电话请来“师父”赵建华。“没事,不用担心,这不是害虫,它对辣椒生长有益。”赵建华看后拍拍萨勒姆的肩膀,继续向他讲解辣椒种植防虫的经验。、

看着辣椒苗一天天长高,萨勒姆感到很激动。“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努力,如今终于到了要收获的时候。”萨勒姆说。2021年2月,200亩辣椒开始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周边试种。经这次验证,中国的辣椒种子和种植技术完全适应巴基斯坦的气候水热条件,平均每亩收获干辣椒350公斤,产量与质量均达到预期效果。

2021年底,新一季辣椒种植规模大幅扩大,6个辣椒种植示范区在巴基斯坦多地建立,总面积达3000亩。在这期间,萨勒姆跟随辣椒种植团队四处奔波,在辣椒育苗、农田准备、移栽定植、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病虫防治等方面,为签约种植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确保辣椒产量和质量符合标准。“看着一片片田地上茁壮生长的辣椒,我感到兴奋又自豪。”萨勒姆说。

根据此前的试验种植情况,辣椒到3月底就要开花,4月初挂果,到5月中下旬就开始采摘。每到一个时间节点,萨勒姆就忍不住紧张。“这是对大家都有利的大好事,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萨勒姆说。

萨勒姆的“师父”赵建华是中设丽通国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多年来,从初期论证、试验到开展种植,他走遍巴基斯坦各地,也带出了许多像萨勒姆这样认真负责的巴方农业技术人员。赵建华说,中国与巴基斯坦都是农业大国,巴基斯坦有大片肥沃的可耕土地,全国6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中国在种子培育、作物种植技术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赵建华介绍,在巴基斯坦推广农产品种植要向农户算“经济账”。目前,巴基斯坦辣椒项目采用订单签约种植模式,签约农户从项目购买种子后,不仅得到全链条技术支持,辣椒收获并制成干辣椒后,全部合格的辣椒还将被项目定价回购。当地农户把账算下来,相比以往每亩经济收益翻倍不止,纷纷签约,尝试学习新方法种植辣椒。

对项目而言,本季辣椒种植预计收获干辣椒1500吨,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还培养了100多名掌握辣椒种植技术的本地人才,为下一季继续拓展辣椒种植做好了准备。从巴基斯坦西部的拉合尔、中部的木尔坦,到南部的海德拉巴,6个辣椒种植示范基地的成功,正不断吸引更多当地中小农户的关注。

“现代农业种植不只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赵建华说,“通过向巴基斯坦农户推广优质辣椒种子和种植技术,巴基斯坦农业种植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地农户收入显著提高。”

“与中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为巴基斯坦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和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巴基斯坦总理中巴经济走廊事务特别助理曼苏尔说,农业合作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新阶段的优先事项,双方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对接优势资源,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巴中两国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发展的机会和果实。

小型水电站彰显生态“大价值”

 3月,地处南半球的赞比亚夏意正浓,热辣辣的太阳照耀着赞比西河。沿着赞比西河的支流凯富埃河顺流而下,河岸上一座正在施工的小型水电机组(简称小机组)厂房里,30多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你好!我叫尤克尔,是这里的工长,负责这个小机组厂房所有人员和设备的调度管理。”一位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蓝色工装的赞比亚小伙一边从脚手架上爬下来,一边自我介绍。

“小机组依托上游的大电站而建,这样的工程项目在赞比亚是头一个。”尤克尔说的“大电站”是上游不远的下凯富峡水电站,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坝高超过130米,总装机容量750兆瓦,是赞比亚近40年来投资开发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它不仅保障着赞比亚供电,也担负起南部非洲电力供应“压舱石”的重任。

与下凯富峡水电站这座“巨无霸”相比,下游的“小机组”确实显得袖珍。它是一座总容量仅为1.2万千瓦的小机组厂房,依托的是下凯富峡水电站一处直径为1.8米的生态导流孔,放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

“别看容量小,小机组生态价值却很大。”小机组项目安全环保负责人楚鲁普介绍,下凯富峡水电站所处的位置毗邻赞比亚南部第二大生态区,该生态区位于东非旱生疏林和稀树草原植被重叠区域,有大约8500种植物,动物种类也很多,是非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坝下闸蓄水后,开辟生态导流孔、修建小机组正是为了维持下游河道的生态平衡。

项目负责人周庆国介绍,“小机组在促进生态保护的同时,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充分利用上游释放的水流,小机组每年可向赞比亚国家电网额外增加1亿千瓦时的电力能源,相当于解决当地16.6万人的用电需求,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美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机组建设成本很高,就短期经济效益而言,建设这样的项目并不划算,这也是此类配套小型电站并不普遍的主要原因。“相较于经济效益,我们更看重小机组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下凯富峡水电站是中赞两国务实合作的重点项目,我们不仅承担着工程建设的任务,也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周庆国解释道。

中午11时半,小机组厂房内,3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都是当地员工。“小机组的施工现场最早是水电站项目属地化管理的试点工区,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属地化,中方工程师只负责监督和验收,其余均由当地管理人员负责。”尤克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接着说道,“我们的队伍中,有的曾在中国留学,有的来自项目上的培训学校,有的参与过厂房前期土建工作,还有的是新招聘过来的,我们每个月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属地化进程、加强本地一线管理人员尤其是当地工长的学习交流和培养教育,项目于2021年7月开设培训班,由总工程师带头授课。培训内容涉及管理、技术、安全、物资、文化等诸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全面提高属地化员工的综合素养。截至目前,培训班已累计举办30余次,取得良好成效。

“培训班结合现场进度和施工需要制订学习计划,对模板怎么立、钢筋怎么装、混凝土仓号浇筑怎么规划等技术规范问题都有详实的解答,做到了既把课堂设在工地,也把工地搬进课堂,我们受益匪浅。”土建技术员奥斯伯特·莫内感触颇深。作为培训班发言最积极的学员之一,他还主动与中方技术人员合作进行创新课题研究。2021年10月,他与项目总工程师靳俊杰合写的以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为研究案例的英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激发了中赞员工共同开展技术、管理创新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下凯富峡水电站的小机组完全建成后,将作为赞比亚新的国家水电站运营技术培训基地,为赞比亚培养更多水电站运营专业人才及综合性企业管理人才。”下凯富峡水电站培训中心讲师穆伦加语气中充满期待。

“火眼”合作筛查病毒

完成清洁消毒、穿上防护服,坦桑尼亚小伙子穆萨进入气膜舱,开始进行样本核酸提取的练习。

随着3个高约3米、总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气膜舱亮相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内各项设备完成调试,不久前陆续投入使用。去年11月,华大基因与坦桑尼亚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

记者看到,气膜舱内,穆萨与一位中国同事搭档,一人核对信息,一人在样本中加入试剂。“操作完成后,我们把样本通过单向连接窗送入下一个气膜舱,在另一组同事协助下自动化设备将完成核酸提取。”穆萨说,他是坦桑尼亚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与另外3名坦方人员一起被抽调到“火眼”实验室工作。在中方培训下,他们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全套检测操作。

“与我们已有的检测系统相比,华大基因提供的整体方案更加全面,提高了本地人员操作能力,严格的操作流程和防护设施有效保障了检测人员的安全。”穆萨说,目前“火眼”实验室已经开始承担从坦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分流出来的样本检测,其设计检测通量为每天1000个样本,为坦方提升了20%的检测量能。“在中方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下,未来实验室将平稳移交坦方,完全由我们来操作运行。”

“中国一直是坦桑尼亚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火眼’实验室,不仅提升了坦桑尼亚疫情防控所需的病毒检测能力,也为坦桑尼亚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坦桑尼亚卫生部常务秘书马库比表示。

“我们在坦桑尼亚使用的检测试剂,来自华大基因与埃塞俄比亚共建的试剂工厂。”穆萨说,中国企业与中国技术帮助非洲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大基因非洲区总经理陈松恒介绍,疫情初期,非洲国家检测试剂严重短缺,原本几美元一盒的试剂最高涨至三四十美元。而从中国进口试剂,路途遥远,由于冷链运输仅可维持5天左右的低温,试剂经过清关、中转等流程耽误过多时间,面临着失效的风险。

2020年9月,中国与埃塞合作建设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厂正式投产,填补了埃塞的空白。作为地区航空枢纽,在埃塞生产的试剂盒只需一两天便可运送到周边国家,提升了非洲本地新冠病毒检测能力。未来,该厂还可转产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其他病毒检测试剂。

“非中团结合作树立了全球共同发展的典范,合作抗疫是其中的生动例证。”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迪娅·希勒米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向非洲各国援助抗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提供疫苗,“非中携手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非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转自人民日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325/c1002-32383656.html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