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新视野 | 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1-14 07:31

  “过年——春节主题展”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览通过艺术化呈现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现中华民族这一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形成文化自觉,才能为创新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全体”意义上清晰中华文化的根脉、主干、枝叶与花果,在“道体”意义上看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智慧硕果,这是搞好“两创”、做好“结合”、守正创新的保障。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学说的传承又以儒学文献为主要载体。以《诗经》和《尚书》为例,《诗经》引导正确对待情与礼的冲突,《尚书》讲的是先王之政。读《诗经》《尚书》能“思无邪”“归于正”。儒学讲“政者正也”,为政者正,以引领社会的正。孔子施教“先之以诗书”,就是明礼正心的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有耻且格”,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是非感。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激进冒进,不能偏执一隅,不能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康庄大道,是正路,我们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就是要执中而行。传统的中道智慧与中庸学说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中庸》提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启示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全局,又要脚踏实地,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维、整体意识、全局观念不谋而合。

  近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一度淡化。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就要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首先弄清今天的“中国化”要以怎样的“中国”为基础,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好“化”的牢固根基。

  中国传统最重一个“正”。古圣先贤把人锚定在天地之间,提出君子“贵乎天道”,就是重视“天道”与“天理”。对于爱与正义,从尧舜时的“协和万邦”到孔子的“天下为公”,以至今日,几千年的追求一以贯之。中华文明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实际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最佳文化发展路径。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革命文化的淬炼与强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熏陶。三个层面的文化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历史逻辑与内在联系。比如,在价值观念传承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得到延续和升华,激励着有识之士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传统文化中积累的治理经验、社会智慧等,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调动一切文化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推动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要积极主动完善文化领域政策措施,使文化治理能力更好跟上形势变化、实践发展,以先进文化引领创作生产,以崇德尚艺的职业追求引导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以整体环境的改善涵养清朗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做好“四个讲清楚”;2019年两会期间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强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2021年给《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回信,提出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课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希望广大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文艺界、社科界应当自觉担当,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唤醒荣誉感、紧迫感,激发责任感、使命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准、弄明白、讲清楚,真正发挥资政育人、滋养人心的作用。同时下大气力培育文化精品,产出优秀成果,以经典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创造,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领导干部不仅要专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有学习和弘扬文化的主动性,关心支持广大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扎根生活、潜心研究创作,带头营造鼓励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创新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应用活动,调动一切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有更高期待。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进入角色,找到感觉,积极对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取得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采取切实措施。

  要解决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方面“文”有余而“化”不足的问题,需要一大批在传统文化领域真懂真会、认识到位的决策者、领导者。为此,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清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时代价值,梳理正确的文化政绩观。既要在理论上认识清楚,也要在实践中积极浸润,带头发掘文化遗产“文”的意义、发挥文化遗产“化”的作用,引导民众树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需要不断加以改造转化,以便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比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自省、自律。儒家的明礼知耻思想,强调守住基本道德底线。有“知耻”理念,在各种诱惑和大是大非面前才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进而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要深挖廉资源,讲好廉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官廉吏,他们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事迹,是生动的廉政教育素材,比如羊续悬鱼、杨震拒金等。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领悟廉洁的内涵,激励党员干部培养廉洁奉公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座谈会、讲座之类的廉洁文化活动,让干部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受到廉洁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政策措施。在社会宣传层面,利用现代媒体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民众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和价值。在文化产业层面,大力发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牢牢抓住学校这个主战场、主阵地,这是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需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既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推动作用,也能赋予学校教育以独特的魅力。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一定要深入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识由文化自知而文化自信的基本逻辑,只有系统全面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 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