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相里斌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共有34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对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大家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增强社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实施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成绩来之不易,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确保合理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有些出席人员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领域出现销售疲弱、库存增加、生产放缓、价格低迷等问题,应更加注重促进消费、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推动从长远恢复总的供需平衡。有些出席人员提出,我国房地产正处于深度调整期,销售价格下降、投资规模缩小,信心也没有很好恢复,影响超出预期。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业走势及其影响应提前研究、科学判断,提出更为有力的应对举措。有些出席人员认为,中央和地方在政策出台前应加强风险评估,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有的出席人员提出,经济运行中的长期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的短期表现,建议把政策着力点更多放在解决长期问题上,出台政策时既要考虑是否有助于经济增长,还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有些地方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过度增加中小微企业的负担。建议在下半年工作安排中,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专门提出一些可行、可操作的意见,提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信心。
  二、着力扩内需促消费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尽快落地落实,更加快速便捷将真金白银的优惠直接送达消费者,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潜力。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适当提高特困人群的供养标准,研究采取给予中等收入以下的多孩家庭专项补助、给予中低收入家庭大学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奖补、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给予进城落户安家农民工一次性购房租房补贴等措施。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部分出席人员认为,应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未来产业的布局支持,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有些出席人员建议,积极支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和衔接,有效释放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解决好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出席人员提出,耐心资本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议:(1)更加重视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示范作用,支持大型国企、社保基金、保险等机构发起或配置风险投资基金,增加长期战略性资本的供给,完善符合行业规律的长周期整体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国有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3)进一步畅通境内外上市、投资并购等资本进出通道,完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吸引更多创投机构投资。
  四、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利用好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影响力,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外资引进力度,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针对外资关注但尚未完全开放的先进服务业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标志性举措,展现更为积极的开放姿态。有些出席人员提出,一季度我国外贸产品出口价格总体过低,应指导外贸企业合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稳定出口外贸市场。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高度重视欧盟零碳规则体系、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对我国钢铁、建材以及新能源车、锂电池等产品的出口影响,加强研判、提前筹划,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应对方案。
  五、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部分出席人员指出,目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放到突出位置,加强就业失业形势分析,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部分出席人员提出,针对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建议根据就业市场的新发展新变化,动态完善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确保就业规模总体稳定。部分出席人员建议,兜牢民生底线,关注困难群体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多向基层倾斜,让群众享受便捷优质的民生服务。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