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研讨论坛> 代表声音
记者代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17-10-24 00:00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在党的十九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是代表,又是记者。会议期间,他们在履行代表职责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双重视角传递大会的精神。记者采访了其中4位,听他们吐露心声——

  

许静代表:

头脑要清楚 脚步须扎实

  许静

  田为 摄

  

  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开幕第二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在四川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抢话筒”求发言的党代表。这位来自基层的女代表就是《四川日报》行业新闻部副主任许静。

  短短几分钟的发言,许静以“路”为主题分享了治蜀兴川的“五条路”,用四川故事诠释了“极不平凡”的5年——

  “一带一路”。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大规划、大发展,由成都飞往乌干达的时间比4年前缩短了一半。成都的国际航线在中西部已率先突破100条,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从“蜀道难”变“蜀道通”再变“蜀道畅”,背后是四川牢记使命,从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的精彩转型。

  创新之路。今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大飞机流线型的机头、“眼睛”、“嘴巴”以及“神经系统”都是“四川造”。作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四川把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为“一号工程”,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腾空起跳”。

  脱贫之路。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那条令习近平总书记“揪心”,进出“悬崖村”必经的藤梯已经被更坚固、更安全的钢梯取代,一条与外界相连的信息高速路也开通了,村子还在建设货运索道。与“悬崖村”一样,5年来,四川贫困人口从750万人减少到272万人,近500万人甩掉了穷帽。

  此外,还有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活动区域扩大背后的生态发展之路,以及雪域高原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一个仅649户的藏乡走出了452名大学生,反映出藏区的跨越发展之路……

  许静简短精练的介绍,让更多人对四川5年来的发展纷纷竖起大拇指。用她的话说,之所以有底气在人民大会堂“抢话筒”,是因为四川过去5年干得好、故事好,精彩四川的背后是辉煌中国。

  许静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给记者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在四川大巴山深处,她采访时看到一户农民家的堂屋正中央贴了一份《四川日报》,头版是解读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她问那位农民兄弟,为什么要贴这样一份报纸在那里时,得到了8个字的回答,“党报稳当,不得打晃”,意思就是党报说话是最权威的,让人信任。这8个字对许静的震动特别大,她想,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不辜负这样的一份信任,而这种责任和使命感也一直伴随着她的新闻之路。

  对于能够以党代表身份参加党的十九大,她非常自豪又倍感责任重大。“我由衷地感受到了报告中传递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自信以及中国风范。”许静说,以往只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记者,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但现在不同了,自己是行业的代表,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重了。

  在过去几年中,许静一直坚持在一线采访,寻找最鲜活的故事,她坚信“脚下沾了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并一直为此努力。

  在许静看来,新时代的媒体格局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头脑要清楚,脚步须扎实,还必须要增长本领,让自己“多几把刷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响应党的号召,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响亮。

  

徐爱龙代表:

与新时代共振

徐爱龙

高樯 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开场吗?”2012年11月14日,《甘肃日报》记者徐爱龙在自己的QQ空间写下这样一句话。那时候,他是参与党的十八大报道的媒体记者。

  5年过去,再次来到北京,徐爱龙的身份已经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的身后,是甘肃全省170多万党员的嘱托和全省2600多万人民的期许。

  “那时候,充满羡慕与钦佩,现在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虽然角色变了,但不变的是信念和坚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爱龙说,这5年的确极不平凡、不同凡响,它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

  在过去的5年中,甘肃全省的86个县市区徐爱龙跑了一遍又一遍。他亲眼见证了甘肃发展实现加速度、扶贫翻开新篇章、改革深化增福祉,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的历史巨变。

  作为《甘肃日报》时政部首席记者,徐爱龙始终牢记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用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进步。

  作为甘肃本地的媒体人,他认真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时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在陇原大地的生动实践。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深化改革到作风建设,从文化体制改革到文化大省建设,从“一带一路”建设到县域经济发展,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到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用真心记录着2600万陇原儿女奋斗的足迹,用真情书写着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兴盛。

  11年一线新闻采访的经历,让徐爱龙更加了解和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他深切地感受到过去几年中发生在媒体行业的深刻变革。在他看来,怎样加速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有效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是新闻舆论战线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媒体,受地域、财力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推进转型融合发展步伐明显滞后。

  在十九大会议讨论报告时,徐爱龙提出了建议:期待国家能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有更细的扶持媒体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传统媒体推进融媒体建设,使党的新闻事业能保持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势头。

  从记者“变身”党代表,谈到角色转换的感受时,徐爱龙直言,5年前,他亲眼见证和领略了十八大代表的风采,深切感受到一名代表就是一个榜样、一名代表就是一种力量。作为记者,可以通过文字和镜头传递百姓呼声;如今,作为代表,同样可以通过建言献策反映群众意愿。

  “我认为,忠诚、担当是时政记者最亮的底色,我一直在努力,从未有懈怠,力争让自己的笔触与这个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是徐爱龙的“豪言”,也是他为之努力的目标。


尹中代表:

让主旋律更响亮

尹中

  “18日上午,我和代表们一道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从唱国歌开始,全程我的心跳就没有慢下来过!”10月22日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尹中感慨万分。

  尹中告诉记者,参会几天下来,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理解的这个‘新’字,是时代的崭新起点,是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更是包括我们战斗在新闻战线的党员在内的全体党员应当具备的新状态、拥有的新作为、开创的新业绩。”

  从2004年参加新闻工作至今,尹中始终热爱基层的采编报道工作。把主流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是他和同事们一直坚守的新闻理想。

  除了来自基层的经济、民生报道,尹中还多次参与重大题材报道,生动、全面地在电视中记录、还原了重大历史时刻的细节和精彩瞬间。他说,作为“媒体湘军”、湖南广电的一分子,他亲身经历了这几年湖南广电在新闻、节目、大型活动、公益广告等方面如何努力作为,让主旋律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强劲。

  谈起今年被推选为十九大代表,尹中说,这是属于集体的荣誉,他希望能够把更多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声音带到大会上。

  近年来湖南广电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芒果TV已经成为全国党媒旗下用户规模最大的视频新媒体,芒果云新闻客户端也正在发力。置身于日新月异的媒体融合环境中,尹中对新时代给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有感触。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新媒体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公众参与方式。我作为基层代表,建议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从点向面拓展;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媒体融合发展储备更多全媒人才、融媒队伍;进一步优化主流舆论管理机制,放大主流媒体声音,让主流媒体充分释放活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尹中说。

  尹中是代表,但也没忘记自己的记者身份。会议期间,尹中在认真履职之余,在驻地把自己在大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出来,录制小视频,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生动地呈现了大会的盛况、火热的氛围和代表们讨论的热情。

  “兴奋地去参观成就展,全程激动”“党代表有故事”“今天抢到发言了”……目前,在芒果云新闻客户端上发布的《尹中在场》专栏已经有10余条短视频,从这些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当今全媒体新闻人求新求变、自我提升的努力。

  “让我们的新闻作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尹中说。


张刚代表:

坚守最初信念

张刚

房贤钢 摄

  

  认识张刚,是在5年前。那时候,中央以及山东省内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这个“胡同记者”践行“走转改”的故事。再次看到他,这个操着浓重西北口音的社区记者已经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真的没想过能够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刚开始特别兴奋,但很快就非常紧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齐鲁晚报》济南副业部副主编张刚依然一如既往的“实诚”。他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新闻专业水平、知识水平跟不上履职需要,辜负了这份期待。

  仅仅就是怕“辜负了这份期待”,张刚在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重新认真温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还沿着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视察的路线采访了一遍。

  自2000年参加工作,张刚就长年坚持深入社区,服务基层,2001年起在《齐鲁晚报》推出“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张刚在您身边》这一名牌栏目;2010年3月,张刚工作室推出“张刚大篷车”进社区服务活动,深入基层进社区为市民送服务;2015年推出融媒体栏目《底层行走》……

  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在别人眼中已经“成名”的社区记者依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依然与最广大的基层群众在一起。

  面对媒体融合日益发展,张刚从2014年起开始学习新媒体技术。2016年,他在《齐鲁晚报》新闻客户端齐鲁壹点上开设的个人融媒体栏目《底层行走》获得大众报业集团的齐鲁新闻奖专栏奖。

  张刚告诉记者,从2016年年底开始,他尝试做“智慧社区”,依托齐鲁壹点新闻客户端,在济南市南部一个10万人的大型社区鲁能领秀城,开发针对当地居民的集新闻资讯、社区活动、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服务项目。

  “主要是想从社区找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张刚认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产业的融合,更应该是思维的融合、用户的融合。如果融媒体产品的报道中,还用“本市”“本报”这样的字眼,思维没融合,产品融合自然无从谈起。

  从事社区新闻工作17年,张刚现在开始研究社会治理。对于未来,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规划:把智慧社区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在推动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态建设上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更加坚定了他的社会治理设想。“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张刚说,这就是当代表与记者最大的不同,当代表,眼界要更高更远。

  

作者:赵新乐 郝天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