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16:23
5月20日上午,《湖南省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厅总规划师申志军发布新闻。
以下为文字实录:《湖南省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主持新闻发布会。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发布新闻。
为了科学、有效应对2024年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因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24年3月以来,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大排查,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意见,编制了《湖南省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已印发实施。
这次新闻发布会,就是通过宣传介绍方案内容,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了解,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下面,我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湖南地势变化大,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和岗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5%。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在册隐患点18570处,威胁人员70.87万人,威胁财产319.47亿元。
湖南人口分布稠密,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特别是山地丘陵区农村切坡建房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全省有88.29万农村切坡建房户,农村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形势严峻,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或安全事故近年来也逐渐突出。2023年国债资金项目多,高陡边坡施工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湖南地质灾害主要为降水引发,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湖南汛期(4-9 月)降水较常年总体偏多,涝重于旱。总降雨量湘中以北地区较常年偏多1-2成,其他地区偏少1成。5月中下旬进入主汛期后强降雨、强对流集中,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流域性致洪暴雨的风险高,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二、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2024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4-9月湖南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为重点防范期。
涉及59个县市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以及28 个县市区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重点防范区域,地质灾害在册隐患点、1:10000 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确认的中级以上风险斜坡单元和农村切坡建房户、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区为重点防范对象。
三、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今年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推进 1:10000 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成果的集成和应用;
二是实施重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突发性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国债资金项目管理,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递进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机制,提升市县“递进式”精准预报能力;
四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点面双控”体系建设;
五是强化科技攻关,加强防治装备建设,扩大宣传培训范围。
四、主要工作措施
工作措施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夯实防灾工作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工程建设和使用单位责任。明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建设的国债资金项目,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落实地灾防御“三同时”制度。
二是加强动态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建立更新隐患点台账,并实现动态管控。
三是做好协调联动,增强快速反应能力,落实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人员、队伍、物资、经费、装备等保障,一旦出现灾情险情,各有关单位能快速响应进行处置。
四是优化监测预警,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推动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推广应用普适型监测仪器装备,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手段和效果。
五是强化宣传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六是加强政策支持,有效提升防治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人员、物资等保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七是严格监督考核,保证防治工作质量,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奖惩制度,加强工作考核评价。
八是坚持工作创新,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将创新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逐步完善全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
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湖南经视记者提问:请介绍下湖南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今年全省极端天气频发,降雨较往年编多,今年湖南地质灾害发灾情况如何?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答记者问:
湖南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主要由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8570处(特大型45处、大型130处),居全国第五,威胁人口70.87万,威胁财产319.47亿元。
截至5月15日,今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83起,造成财产损失2276万元,成功避让30起,涉及可能伤亡308人,避免经济损失20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起数增加57起,增幅221.05%。
经过统计分析,从发灾规律上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18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30起,崩塌42起,泥石流2起,地面塌陷9起。
二是灾情等级以小型为主。按灾情等级划分,中型4起,小型179起。
三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岳阳、衡阳、益阳、株洲、张家界等地区。
四是与降雨和切坡密切相关。由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达181起,占总数的98.9%,涉及切坡引发因素的有120起,占总数的66%。
发灾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
今年以来共出现3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1月和2月)和6轮强降雨过程(3月底以来)。
1-4月,全省平均降水量526.6毫米,较常年偏多24.0%。气候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冰雪冻融、强降雨天气,造成斜坡表面重量增加、软化滑动面,以及雨水多次冻结体积膨缩加大裂隙宽度等,导致成灾情况频发。
湖南日报记者提问:针对于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的区域,我们还做了哪些工作?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谭译林答记者问:
2020年,湖南在全国率先部署对存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89个县市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野外调查工作,经核验,2022年以来发灾落入中风险以上斜坡单元占比80.6%,同期全国水平仅为20%,表明风险评价结果对潜在灾害隐患识别效果较好。
今年以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不断推动“点面双控”工作机制完善和责任落实。
一是强化调查成果运用。汛前,要求各地与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承担单位充分沟通,按照最新成果,对划定的地质灾害中风险以上斜坡单元逐一进行排查,加强成果在汛期地灾防治各项工作中的运用。
二是探索点面双控机制。安排长沙宁乡、岳阳临湘等15个县市区开展“点面双控”试点,探索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在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以“人防”为基础,加强“技防”手段,明确责任,建立防控机制。
三是提升市县预警能力。安排怀化市、郴州市和安化县等3个市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递进式”精准预警试点,全面提升市县“递进式”预警能力。
四是开展成灾规律研究。优选技术单位针对不同的地质结构开展成灾规律研究,组织气象、地勘单位联合开展地形与降雨量大小、频率、时长的规律性研究。
人民网记者提问:据气象部门发布,入汛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为降低灾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我省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实施了哪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措施?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答记者问:
在汛期前,我们联合气象部门开展了全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对今年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作出预判,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进入汛期的第一天,通过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要求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乡镇、村组干部和群测群防员要逐户上门推动实施“挪床行动”,使群众在汛期真正做到“睡楼上不睡楼下、睡前屋不睡后屋”。地质灾害多在夜间发生,往往以摧毁房屋后墙为主,而一楼后屋的床铺是最危险的区域,靠山住户在汛期如果避开此区域,将会大大降低灾害风险。
“挪床行动”就是我们近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我们湖南地质灾害特点的防范“土办法”。
《通知》下发后,各地积极实施“挪床行动”,干群合力,由乡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村组对管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切坡建房户开展全面排查,做到“一户一档”,精准实施,指导、协助群众合理调整床铺位置,旨在做到应搬早搬、应搬尽搬,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的不确定性,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模式。
今年入汛以来,全省降雨较多年均值偏多6成,虽然发灾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成功避险案例也出现多起,其中部分案例就是得利于我们倡导的“挪床行动”,成效初显。例如,4月23日和4月30日,岳阳就先后成功避险2起;张家界今年以来已成功避险6起。
在这里,也要强调的是,“挪床行动”只是我们汛期应对“平战”时的一种改变农村居民居住位置而避让地质灾害的措施,不能高枕无忧,如遇强降雨过程等极端天气,各地一定要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一律”的要求做好避险转移,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湖南科技报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科技手段在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应用情况。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谭译林答记者问:
目前,湖南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上,已构建“人防+技防”防治体系。
在已有群测群防体系基础上,在全省3957处隐患点部署专业监测设备,在山地丘陵区村组加密建设2000个雨量计,监测点覆盖率为21.31%,努力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我厅与省气象部门完善联合会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实施“631”叫应机制,被自然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推广。
近十年,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63起,涉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63896人。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地灾防治监测基础。利用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成果,构建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管控“一张图”,推进点面风险管控。
二是提高监测覆盖率。加强部署监测设备,2024年将完成390处、改建424处地质灾害监测点,完成1814处村镇雨量计建设。
三是深化递进式预警。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深化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短临预警,做好精准转移避险。
四是加强研究和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监测设备改进,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利用遥感技术加强隐患识别,开展典型区域成灾机理专题研究,科学设置预警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