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法律专业基础-6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 
法的______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A 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 教育作用
D 强制作用
2. 
法律关系是一种______。
A 物质关系
B 思想关系
C 社会关系
D 意识关系
3. 
______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且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A 成文法
B 根本法
C 宪法
D 普通法
4.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______。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 国内法和国际法
D 实体法和程序法
5.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______。
A 党中央
B 国务院
C 广大人民群众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适用我国法律______。
A 一律
B 一般
C 可以
D 不能
7. 
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______。
A 宪法
B 民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8. 
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______。
A 法律编纂
B 法律制定
C 法律整理
D 法律汇编
9.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______。
A 评价作用
B 教育作用
C 强制作用
D 指引作用
10. 
根据______不同,可将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A 法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
B 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
C 法所规定的内容
D 法的调整范围
11. 
一个国家立法体制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该国的______。
A 国情、文化传统
B 国情、政体和文化传统
C 国体、政体和文化传统
D 国体、政体
12. 
法的适用______是产生、变更或消灭一定的法律关系,或者对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实行制裁。
A 主体
B 活动
C 活动的内容
D 结果
13. 
法律是______。
A 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的
B 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后永远存在下去
C 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D 从原始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14. 
我国现行宪法是______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A 1978年
B 1982年
C 1985年
D 1988年
15. 
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______决定。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国务院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犯罪现象从无到有,逐年递增,人民法院对于网络犯罪科以刑罚。这说明______。
A 法律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B 科技进步改善了法律的调整机制
C 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确认
D 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造成的社会危害法律会加以制裁
17.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
A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 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 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 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8.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______。
A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 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C 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 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19. 
下列职权中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的是______。
A 解释法律
B 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C 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D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______。
A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C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D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是______。
A 继承权
B 选举权
C 休息权
D 物质帮助权
22.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______。
A 民法
B 刑法
C 宪法
D 行政法
23. 
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殊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中的法律后果是______。
A 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B 严禁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C 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D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4. 
我国的政体是______。
A 民主集中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5. 
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______。
A 基本法律
B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 行政法律
D 行政规章
26.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______。
A 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的
B 法律可以调整市场经济关系
C 法律具有强制力
D 法律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27. 
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______。
A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28.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时,其行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基本原则的是______。
A 请求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保障
B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行时间和游行路线
C 坚持和平进行、不使用暴力或煽动使用暴力
D 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力
29. 
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下列选项中不是诉讼证据特征的为______。
A 客观性
B 排他性
C 关联性
D 合法性
30. 
对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是______。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 
依法不得适用死刑的罪犯有______。
A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 具有外交特权的外国人
D 又聋又哑的人
2. 
下列自然人中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______。
A 醉酒的人
B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
C 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精神病人
3. 
属于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原则的有______。
A 公正合理原则
B 适应需要原则
C 依法设置原则
D 精简效能原则
E 依法解释原则
4.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______土地。
A 利用
B 买卖
C 侵占
D 以其他形式转让
E 转让
5. 
订立劳动合同按期限不同可分为______。
A 固定期限
B 无固定期限
C 附期限
D 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E 以一定的工作要求为期限
6. 
依立法主体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______。
A 一般授权立法
B 特别授权立法
C 中央行政立法
D 地方行政立法
7. 
人民法院不受理对下列______事项提起的诉讼。
A 行政机关对外国人的行政处罚
B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C 行政法规、规章
D 行政机关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8. 
下列关于代理权的行使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A 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
B 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
C 代理人应为被代理人和他本人的共同利益行使代理权
D 代理人应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行使代理权
9. 
代理的种类有______。
A 委托代理
B 法定代理
C 指定代理
D 越权代理
10. 
目前各国适用的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包括______。
A 过错归责原则
B 违法归责原则
C 过失归责原则
D 过错与违法并用原则
11. 
下列属于行政赔偿的构成条件的是______。
A 行政职权行为必须属于非法侵权
B 必须存在确定的损害事实
C 损害事实与行政职权非法侵权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D 行政职权非法侵权行为及其造成损害事实不在法定豁免范围之内
12. 
人权与公民权的区别主要在于______。
A 人权应然成分多,公民权实然成分多
B 人权是人性反对神性的产物,公民权是国家和法律规定的
C 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公民权只有个人权利
D 人权有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公民权只有国内一个方面
13. 
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______。
A 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B 修正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C 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
D 决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有______。
A 拘役
B 管制
C 有期徒刑
D 没收财产
E 剥夺政治权利
15.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______。
A 公开记名投票原则
B 选举权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
C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 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E 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16. 
下列关于行政处罚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
A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B 违法行为在1年内未被发现的,只能由法律设定
C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D 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也必须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E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17.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法律规范
18. 
一般违法包括两种情况______。
A 行政违法
B 刑事违法
C 民事违法
D 构成犯罪
19. 
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称为原始国籍,取得这种国籍的原则包括______。
A 血统主义原则
B 因加入而取得原则
C 出生地主义原则
D 混合主义原则
20.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表现为______。
A 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B 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
C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D 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
三、案例分析题
认真阅读案例,并根据案例回答提出的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我国与A国相邻,霍某B国人,非外交人员)在A国境内持枪向在我国境内的胡某C国人)开枪射击,致胡死亡。
问:此案,我国司法机关对霍某是否有刑事管辖权,还有哪个国家对霍某有管辖权,说明理由?
2. 
单某为某国有企业经理,由于经常到A国联系外贸出口业务,认识了A国女子玛丽,并与玛丽在A国登记结婚,单在国内还有一结发妻子,并有4岁的女儿。
问:单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四、综合分析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在警方查获的“东突伊斯兰党”、“东突反对党”等组织的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走“武装斗争道路”、“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制造各种恐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材料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半月谈》撰文指出:“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买不起’是目前中国农民问题中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目前多数农村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商业、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依然落后,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民急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我国社会存在的什么矛盾?哪一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上述两矛盾的原因。
3. 
党和政府为解决上述两矛盾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两例。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