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2
结果 | a | b | c | d | e |
概率 | 0.2 | 0.2 | 0.1 | 0.1 | 0.4 |
A 设A与B为对立事件,则P(A∪B)=( )。
A 离散型随机变量可以取有限个值
B 离散型随机变量可以取有限个整数
C
A P(X<3.3)=0.9503
B P(X<5.3)=0.9503
C P(X>5.3)=0.0497
D P(X>3.3)=0.0497
分组区间 | [0,200) | [200,400) | [400,600) | [600,1000) | [1000,2000) |
频数 | 10 | 30 | 40 | 10 | 10 |
A 正态总体的均值
B 正态总体的方差
C 对数正态总体的均值
D 可以转换成正态总体的方差
E 相关系数
A 生产时间基本相同
B 生产条件基本相同
C 同型号
D 具有不同来源
E 同等级
A 一次抽样检验
B 二次抽样检验
C 分层抽样检验
D 全部检验
E 系统抽样检验
A 破坏性检验
B 计数抽样检验
C 计量抽样检验
D 计点抽样检验
E 计件抽样检验
A 正态分布计算
B 二项分布计算
C 查GB/T 2828.1—2003表获得
D 查GB/T 2828.2表获得
A LQ值
B 抽样方式
C 抽样表
D 批量
E 检验水平
A 接收质量限AQL
B 检验水平(IL)
C 检验严格程度
D 检验批类型
E 抽样方案类型
A Ⅰ检验水平
B Ⅱ检验水平
C Ⅲ检验水平
D S-3
A 正常
B 加严
C 放宽
D 不检验
E 暂停
A 当前的转移得分至少是30分
B 生产不稳定或延迟
C 负责部门认为放宽检验可取
D 生产稳定
E 累计5批正常
A 0
B 2
C 4
D 8
E 6
A LQ
B AQL
C N
D 抽样类型
E 检验水平
A 规定单位产品需检验的质量特性,并规定不合格的分类
B 根据产品批的来源选择合适的抽样模式
C 规定检索方案所需的要素,检索抽样方案
D 规定批量N和抽样类型
E 规定极限质量LQ
A 是一种预防性的方法
B 要求全员参加
C 少数骨干人员参与
D 应用统计技术方法
E 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产品实施监控和评估
A 是过程中没有异常因素的过程
B 是过程中没有偶然因素的过程
C 又称为稳态
D 是统计控制状态是统计控制的基准
E 是只要有一道工序达到稳定状态,整个生产线就称为全稳生产线
A 是生产过程中固有的
B 是可以消除的
C 是对产品的影响不大
D 能引起产品质量的异常波动
E 是对产品的影响较大
A 机床长时间没有人维修,螺丝的松动
B 测量器的测量误差
C 统一生产线不同时间的生产
D 机床长时间的磨损,超出了规范的程度
E 新生产线的引入
A 可以区分合格与不合格
B 可以用规范界来代替
C 可以用于区分异常波动和偶然波动
D 是控制限的间隔是可以根据产品的质量调整的
E 不能用规范界来代替
A
B s
C u
D R
E c
A 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
B 当样本量n变化的时候,控制限呈现凹凸状
C 只有当样本量相同的情况下才使用
D 样本量不等就无法判异
E 与样本量无关,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
A 分析用控制图
B 正态分布控制图
C 控制用控制图
D 二项分布控制图
C 所选样本量充分大,使得每个子组平均有一个不合格品
D 不标出UCL和LCL控制线
E 不标出LCL控制线
A 规范中心不存在
B 分布中心不存在
C 偏移量K=0
D 合格率为99.73%
E 规范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
A 质量改进是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的
B 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改进的基础上的
C 如果没有稳定的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的效果也无法保证
D 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
E 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应该是同时的
A 选择课题
B 账务现状
C 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D 总结
E 分析问题的原因
A 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B 解决要调查什么
C 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
D 拟订改进活动的时间表
E 对改进活动的费用作出预算
A 人
B 机
C 料
D 环
E 时
A 其他项出现的比例很大,可能是某一种重要的因素没有列出,放在了其他项里面
B 其他项所占的比例应该很小
C 如其他项所占的比例较大,应该重新分类
D 其他项中可能还有不想考虑的重要因素
E 排列图中不应该有其他项的存在
A 当直方图中的分组过多的时候会出现多峰型直方图
B 当工序能力不足或者过程中存在自动反馈调整时会出现陡壁型直方图
C 当几种分布混在一起或者过程中某种要素缓慢劣化时会出现平顶型直方图
D 当夹杂了其他分布的少量数据会出现孤岛型直方图
E 当有两种不同的平均值相差大的分布混在一起时会出现双峰型直方图
A 通过分层可以获得对整体进行剖析的有关信息
B 如果不分层或分层不适当,也会得出错误的信息
C 必须运用有关产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分层
D 分层适当指层与层之间的数据波动尽可能小,而同一层内差异尽可能比较明显
E 分层适当指同一层内的数据波动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差异尽可能比较明显
A 把要用的东西根据使用频度分别放置
B 将现场需要的东西与不需要的东西分开
C 自觉遵守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
D 必要的东西处理掉 D.保
A 组长由上级指定
B 组长轮流担当
C 人员控制在10人以内
D 小组命名时应和解决的问题挂钩
E 人员控制在5人左右
A 尽量选身边的问题
B 选择企业重大的问题
C 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D 选组员共同面临的问题
E 选简单的问题
71.该零件内径的均值μ与标准差σ分别为( )。
A μ=2
B μ=2.5
C σ=0.67
D σ=1
72.经U=X-2变换后,U应服从( )分布。
A N(0,1)
B N(0,10)
C N(0,100)
D N(5,10)
73.若重新规定零件的内径大于3或小于1为不合格品,则不合格品率为( )。
A 68.27%
B 95.45%
C 99.73%
D 100%
A 1.2
B 0.33
C 0.75
D 0.6
A 0.167
B 0.24
C 0.75
D 0.6
批不合格数 | A类不合格批数 | B类不合格批数 |
0 | 12 | 10 |
1 | 4 | 3 |
2 | 2 | 3 |
3 | 2 | 4 |
总计 | 20 | 20 |
76.经检验发现该批产品的样本中有B类不合格品( )个。
A 40
B 32
C 51
D 21
77.平均每百单位产品A类不合格数是( )个。
A 1.56
B 1.78
C 1.93
D 2.01
78.对A类不合格,这20批中有( )批应予接收。
A 3
B 2
C 8
D 4
82.np控制图( )。
A 当n变化时,控制线成凹凸状
B 只有在n相等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C 和样本量n无关
D 是二项分布控制图
83.情况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订。
A 点子出界
B 环境改变
C 采用新工艺
D 人员和设备变动
84.过程能力指数评定过程质量,应该在( )的情况下进行。
A 过程不存在异常因素
B 过程只有偶然因素
C 过程不稳定
D 过程消除变异
85.单值—极差控制图适用于( )。
A 单位面积上的缺陷数
B 自动化检查和测量的场合
C 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
D 化工等气体与液体流程型生产的场合
86.在分析质量现状阶段,改进小组可以利用的资料包括( )。
A 顾客投诉资料
B 过程监控资料
C 产品检测数据和进货检测数据
D 生产能力分析数据
87.改进小组在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应注意( )。
A 验证假说时,不能用建立假说的材料,需要采用新的数据或材料来证明
B 要有计划、有依据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验证,重新收集验证假说的数据
C 问题可以由一个人提出
D 为了节省资源,验证假说可以利用以前的数据
88.在建立假说的时候可以利用( )。
A 控制图
B 因果图
C 调查表
D 散布图
89.在对原因进一步验证并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及其程度时,可以使用的工具有( )。
A 散布图
B 因果图
C 回归分析
D 排列图
90.改进小组遵循了PDCA循环,小组根据顾客的投诉建立质量改进的目标,这一内容属于PDCA循环的( )阶段。
A 策划阶段
B 实施阶段
C 检查阶段
D 处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