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测绘案例分析-12
(总分120, 做题时间90分钟)
第一题
某地区为大面积综合开发建设,利用现有二等大地控制网成果,布设了覆盖整个区域的GPS D级网,该地区地处东经117°08"32"~117°39"47",北纬28°49"58"~28°54"47"。测区面积范围达500km 2 。总的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约30m,沿线为丘陵地带,水系发达,植被茂盛,通视条件差,野外作业困难。
(1)执行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等。
(2)人员、设备配置:本次作业由专业测量人员约15名人员参加,GPS控制投入了8台检测合格的广州中海达HD8200E及3台V8型双频GPS接收机进行GPS采集。
(3)外业观测与数据处理:下图为其中局部GPS控制网网图,采用3台标称精度为5mm+5×10 -6 D的接收机观测三个时段,观测计划和基线解算结果见下表。
表 基线解算结果
时段号 起点 终点 ΔX(m) ΔY(m) ΔZ(m)
1 D003 D017 1749.0363 983.0307 -310.1287
*D016 D017 -974.6340 -1945.8816 2027.9065
*D003 D016 2723.6694 2928.9144 -2338.0368
2 D016 D040 -2006.5299 -1737.2181 1024.3812
D003 D016 2723.6668 2928.9230 -2338.0450
*D003 D040 717.1387 1191.6980 -1313.6724
3 D003 D040 717.1423 1191.6980 -1313.6695
D003 D017 1749.0340 983.0359 -310.1284
*D040 D017 1031.89l 2 -208.6638 1003.5416
问题:
1. 
该GPS网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多余基线数?
2. 
重复边D016~D003是否合格?
3. 
第二时段的同步环是否合格?
4. 
本案例中以“*”表示的四条边组成的闭合环是同步环还是异步环?
第二题
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
测区位于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和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东部受大面积海洋水体的调节作用,西北到西南部群山环列,对冬季寒风侵袭起到阻隔作用,从而形成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7.3~18.3℃,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月平均气温在28℃,极端高值达40.5℃;7~9月的台风雨期,雨量大,强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20%~28%,夏季盛行东南风,夏、秋季节多台风,一般风力在7~8级以上,有时风力达12级以上。本海区均属强潮区半日型潮流,大潮期间多数地区流速大于1m/s。属正规半日潮,一天两高两低现象明显。
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海岸以及水下地形图。
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两个潮位站,1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2站为短期验潮站。1站和2站间距离10km,两站间潮时和潮高的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测量水域位于1、2站之间,水下地形垂直基准采用当地平均海平面(下见图)。

(2)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①平面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高斯投影3°分带;
②陆上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③水深基面: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④测图比例为1:10000,等深线间距1m;
⑤定位精度要求10m,测深精度要求1%水深;
⑥交叉点测深不符值均方根要求小于0.8m。
(3)已有设备情况。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应包括:
定位设备(GPS):根据测量比例尺、精度和测量环境采用信标GPS接收机;
声速测量:应该根据水深以及区域温度、盐度变化采用声速剖面仪,在淡水区可采用温度计;
验潮仪:对于需要架设临时验潮站的情况,可采用水尺验潮、波潮流仪、压力式验潮计;
测深仪;
水准测量:水准仪或者全站仪;
其他辅助设备:姿态传感器和光纤罗经等辅助设备,辅助设备还包括计算机、发电机等其他设备。
(4)人员。
项目运行应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
项目执行中各项执行应启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该项工作完成的负责人,人员安排应考虑人员安全。
问题:
1. 
水深测量中,在码头外如何进行测深线的布设?
2. 
使用测深仪时,应测定仪器的总改正数。用校对法直接求测深仪总改正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当用检查板进行校正时,测得检查板的深度读数为A(m),测深仪测得的深度读数为B(m),则总改正数如何计算?
3. 
本案例中1、2两点间如何进行深度改正?
4. 
海岸地形测量需要上交哪些资料?
第三题
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段)北起山西省原平市,向南经山西省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市,跨黄河进入陕西省渭南市,经临潼至西安,线路全长为687km,其中原平至运城正线长度为477km,运城至西安正线长度为210km。全线大部分地处山区,设计隧道20多座,其中南山上隧道、韩信岭隧道、乔家山隧道和干庆隧道等大于6km的长大隧道需要独立进行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主要设计及作业依据有: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工程建设期间颁布的有关测量规程、规范。
整条路线洞外控制测量过程既有施工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亦有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统,具体参数如下:
(1)坐标系统。
①全线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及满足客专投影变形不大于10mm/km的要求的施工坐标系。
②施工坐标均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a=637813m,f=1/298.257222101,高程异常均取0m。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问题:
1. 
进行控制测量设计之前,应收集哪些资料?
2. 
本案例隧道控制测量具体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3. 
隧道洞外GPS控制测量对控制点点位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 
如何建立隧道工程坐标系?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的成果有哪些?
第四题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A省(省简码为12)与B省(省简码为53)决定联合勘定A、B两省毗邻边界线。界线所处地区为平原,地势起伏不大。
(1)已有资料。
①A和B省相邻区域的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②测区内基础控制成果包括国家控制网点和国家GPS网点,城市控制网点及相应等级的控制成果;
③其他相关资料。
(2)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类型。
①双频GPS接收机多台;
②6.0"全站仪多台;
③光电测距仪多台。
(3)技术要求。
①对测区内已有的基础控制点成果,应进行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
②界桩点坐标要求实测。测定界桩点坐标和高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要与所利用的地形图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可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也可以采用GPS-RTK方法测定。
③利用已有地形图资料制作的边界地形图成带状,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5cm内。
④一般情况下不设界桩点方位物,有必要设置时,每个界桩的方位物不少于3个。
⑤其他相关规定参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 17796—2009)执行。
测绘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界线测量的准备以及相关的界桩点、边界点和相关地形测绘。提交的界桩登记表内容包括了界桩编号、界桩类型、界桩材质、界桩所在地(两处或三处)、界桩与方位物的相互位置关系、界桩的直角坐标、界桩的地理坐标和高程、备注及双方(或三方)负责人签名等,同时提交了其他符合规范要求的界线测绘成果。
问题:
1. 
界桩点坐标测量,当采用RTK测量时,固定站如何选择?流动站观测数据如何处理?
2. 
对野外施测坐标困难,又无准确地图可以量取其坐标的边界点,如何处理?
3. 
本案例中,界桩登记表内容是否完备?如果不完备,需要补充哪些内容?
第五题
根据某地级市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计划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该地区1:2000地形图。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按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任务以及立体测图。该测区面积约为5400km 2 ,东西长约90km,南北长约60km,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120m,最高点高程为400m。全测区包含平地和山地两种地形,平地面积约占60%,集中在南部;山地集中在北部。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600km 2 ,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为主,房屋密集,农村地区多为一两层建筑。
摄影胶片为真彩色航空摄影像片,航空摄影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10000,航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施测、测量控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野外测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作业和立体测量,然后对立体测图数据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质量检查。
问题:
1.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中,对于外业航摄区域接合处的控制点,如何进行布设?
2. 
当进行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时,若采用综合法测图,对于像片图测图,需要补测的内容包括哪些?
3. 
本案例中,在空中三角测量前需要进行像片控制测量,请简述像片控制测量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
4. 
根据采用的数学模型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有哪三种方法?试说明它们的基本思想。
第六题
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某出版社计划编制最新版1:3000000《中国全图》挂图,全面表示我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特征、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
(1)已有资料情况。
根据项目需要、地图内容设计和表示方法设计,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
①1:100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数字地图;
②1:1000000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③1:25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
④1:3000000《中国全图》(旧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简册》;
⑥《世界分国地图》;
⑦《中国山脉资料图》;
⑧《中国河流、水运资料图》。
(2)地图内容的选择与表示要求。
反映我国领土范围内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和邻区(国外部分)内容。
(3)地图数据制作。
结合实际情况与操作,作业过程采用选取和概括这两种基本的地图制图综合方法。
问题:
1. 
分析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相关资料。
2. 
分析中国全图的地图内容选择与表示的方法。
3. 
普通地图编绘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4. 
分析数字环境下选取和概括的实施过程。
第七题
某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为2011年生产制作完成的,按照更新周期,目前已经完成了该地区的外业采集更新,现需要根据外业更新成果,制作新版导航电子地图产品。要求工期是30天,具体任务包括:1200km 2 、4100km道路更新;10万个POI点更新;其他信息更新成果,包括显示文字信息、语音提示信息以及图形信息等。采用的制作标准按照已有标准执行。成果数据质量要求是:作业准确率99%,逻辑检查通过率100%。
问题:
1.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内业处理中,检索数据如何内业作业?
2. 
内业处理中,对于语音信息如何处理?
3.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编译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
4. 
内业数据处理后,数据质量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