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土地勘测定界(一)
1.界址线在绘制时,地类界线用直径0.3mm、点间距______mm的点线表示。
A 1.0
B 1.5
C 2.O
D 2.5
2.土地勘测定界是指在当地______的组织下,涉及勘测定界单位与用地单位及用地范围内各土地权属单位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
A 国家经贸管理部门
B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C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D 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3.作为建设用地审批的主要图件材料,______是量算项目用地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不同地类面积的基本图件。
A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B 土地勘测定界图
C 项目用地范围图
D 土地利用潜力分布图
4.土地勘测定界图的绘制时,图纸类型若采用计算机绘图、蓝晒图,比例尺选用1:500时,勘测定界图的精度指标是______mm。
A ±0.6
B ±0.8
C ±1.0
D ±1.2
5.利用拟用地界址点坐标与控制点、地物点坐标,计算拟用地界址点相对于控制点、地物点的角度等有关数据,作为______放样数据。
A 极坐标法
B 关系距离法
C 前方交会法
D 长度交会法
6.在进行土地权属现场指界时,在图上还要标清权属界线的拐点,若实地拐点为固定地物,可直接用半径______mm的圆圈在图上作标记。
A 1
B 1.5
C 2
D 5
7.取得了界址点放样的数据元素后,在野外进行实地放样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中误差应控制在±10cm,允许误差为______cm。
A ±10
B ±15
C ±20
D ±25
8.勘测定界外业调查中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指权属性质和______调查。
A 权属界线
B 权属争议情况
C 权属单位
D 权属来源
9.当地物、地貌变化范围不大时,采用一般补测,当其变化范围超过______以上时,则需要进行重测或重摄。
A 1/3
B 1/2
C 2/3
D 3/4
10.适合于障碍物较多的平坦地区或隐蔽地区的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是______。
A 三角网
B 三边网
C 导线网
D 边角网
11.大型工程经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工作底图比例尺可不小于______。
A 1:2000
B 1:5000
C 1:10000
D 1:25000
12.界址线绘制时,基本农田界线采用______绘制。
A 绿色实线
B 黄色实线
C 绿色虚线
D 黄色虚线
13.土地权属界线、行政界线与用地范围线的交叉界址点编号应冠以字母表示,其中______表示与村民小组界的交点。
A .C
B .X
C .E
D .Z
14.界址桩设置类型不包括______。
A 混凝土界址桩
B 带帽钢钉界址桩
C 木制界址桩
D 喷漆界址桩
15.权属调查中具备及不具备土地权属定界资料时都有的工作内容是______。
A 室内审核资料
B 实地核定
C 勾绘上图
D 标定界址点
16.土地勘测定界不同于工程测量中的施工放样,更侧重于地籍管理的内容,其内容包括测绘与______工作。
A 拨桩
B 放线
C 调查
D 内业
17.界址点位置用直径为______mm的红色圆圈表示。
A 0.5
B 0.8
C 1.0
D 1.2
18.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距离”栏填写相邻点间距离,其数据是根据相邻两点坐标边长反算而得到的,取位为______m。大型线性工程可以忽略此项。
A 0.01
B 0.05
C 0.1
D 0.5
19.实地调查是利用权属资料结合实地情况,将权属界线展绘于工作底图上。其常用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不包括______。
A 直接判读
B 间接判读
C 关系距离交会
D 坐标展绘
20.勘测定界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包括______。
A 收集资料
B 实地踏勘
C 权属调查
D 制定技术方案
21.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是______。
A 初始权属调查
B 农村土地调查
C 变更权属调查
D 土地勘测定界
22.界址桩设置原则:界址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______m,曲折线的主要转折点应埋桩,折线可用建筑物勒角或木桩、铁钉作为临时界址点。
A 50
B 100
C 150
D 200
23.勘测定界工作应尽量搜集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地形图、用地单位提供的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用地范围图以及比例尺不小于______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等。
A 1:1000
B 1:2000
C 1:5000
D 1:10000
24.点之记用______mm线条绘制,撑线用虚线表示,测量数据注记到厘米,文字注记力求端正整齐,避免倒置,界址桩点用相应图例符号绘制。
A 0.2
B 0.3
C 0.5
D 0.7
25.在进行土地权属现场指界时,要事先约定相邻土地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当地______有关人员共同到现场指界。
A 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B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C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D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26.经外业调绘和______的外业工作底图应及时清绘整饰,经检查合格后,才能转入内业工作阶段。
A 注记
B 修测
C 规划
D 补测
27.工作底图上应保留用地范围内及适当外延区域的______,对用地范围线可以用带颜色的笔进行勾勒,便于外业调查的清楚、准确。
A 地籍、地貌状况
B 控制点、地貌状况
C 地籍、地形要素
D 地形要素、地貌状况
28.勘测定界表主要填写对于城市批次用地勘测定界表的填写,除______不用填写外,其他相同。
A 土地坐落
B 主管部门
C 土地用途
D 相关文件
29.导线网布设控制网时,导线点间、导线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应尽可能布设为______。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直线形
C 等边三角形
D 折线型
30.界址距离测量使用钢尺测量时一般不得超过______尺段。
A 1
B 2
C 3
D 5
31.勘测定界所用工作底图一般需要三套,一套用于外业调查,一套用于外业测量,另一套用于内业编绘,如果有相应______,仅需两套图纸用于外业工作。
A 蓝晒图
B 电子图件
C 二底图
D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32.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中不包括______。
A 外业调查
B 内业计算
C 外业测量
D 内业整理汇总
33.两相邻界址点间,坐标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不得大于______cm。
A 2
B 5
C 10
D 15
34.对于线性工程的勘测定界,首级控制网应沿着其走向布设,具备使用GPS地区,用GPS网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次级控制网是在GPS网的基础上,应用______布设若干条复合导线。
A 经纬仪
B 全站仪
C 水准仪
D 钢、皮尺
35.导线网与三角网相比具有的优点,下列正确的是______。
A 网中各点上的方向数较多
B 加上节点只有两个方向
C 受通视要求的限制较小
D 不易于选点
1.土地勘测定界不同于工程测量中的施工放样,土地勘测定界侧重于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在调查清楚用地范围内的______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地定界工作。
A 权属性质
B 土地权属
C 耕地类型
D 用地类型
E 地质环境
2.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因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要分工明确,对于大型勘测定界项目要成立工作组,包括______。
A 外业调查组
B 内业计算组
C 外业测量组
D 内业汇总组
E 内业整理组
3.作为现场调查核实权属及地类的主要图件资料包括______。
A 航片
B 地籍图
C 土地权属界线图
D 基本农田界线图
E 土地利用现状图
4.勘测定界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一般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______。
A GPS网
B 三边网
C 三角网
D 导线网
E 边角网
5.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包括______等。
A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B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C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D 《土地登记办法》
E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6.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内容兼有______等的内容。
A 地籍调查
B 界址调查
C 放样测量
D 面积量算
E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7.土地勘测定界放样作业方法一般分为______等。
A 极坐标法
B 前方交会法
C 控制测量法
D 长度交会法
E 图解勘丈法
8.为保质、保量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必须遵守的外业调查原则包括______。
A 实事求是
B 科学调查
C 一查多用
D 统一要求
E 数字化调查
9.土地勘测定界前期收集资料是很关键的工作,资料准备包括收集______及控制点成果等,并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
A 相关技术规定
B 用地批准文件
C 相关图件资料
D 相关权属证明文件
E 历史勘查记录
10.勘测定界工作除具有一般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外,根据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还具有的特点包括法律性、______等。
A 综合性
B 特殊性
C 精确性
D 及时性
E 科学性
11.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资料包括______。
A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B 土地建筑密度图
C 土地勘测定界图
D 项目用地范围图
E 土地利用潜力分布图
12.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是指在完成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调查和外业测量工作后,需要对外业成果进行______的过程。
A 制图
B 量算
C 整理
D 汇总
E 分类
13.现场踏勘时,需制定技术方案。技术方案的内容包括______。
A 用地范围
B 交通条件
C 地理位置
D 权属状况
E 权属类型
14.地上物及地貌包括用地范围内及外延区域的各类垣栅管线、______及地类符号注记等。
A 房屋
B 田地
C 水面界线
D 斜坡
E 道路界线
15.搜集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或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放样元素,对于线性工程还应收集______。
A 中线点设计坐标
B 控制点点之记
C 线性工程占地宽度表
D 控制点坐标成果
E 各类曲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