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1
台数 | 0 | 1 | 2 | 3 |
家庭数 | 3 | 51 | 39 | 7 |
A 、B为两个随机事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B 与B相互
C 与B互不相
D 与B为任
E A与B为对立事件,则P(AB)=0
F 与B为任意事件,则P(A∪B
A μ=2
B μ=-2
C σ=4
D σ=16
X | 2 | 3 | 4 | 5 |
p | 0.2 | 0.4 | 0.3 | 0.1 |
A P(X<4)=0.5
B P(2.7<X<5.1)=0.8
C E(X)=2.9
D P(X<3.2)=0.6
E E(X)=9
A 样本极差为0.3
B 样本中位数为8.1
C 样本均值为8.06
D 样本方差为0.013
E 样本标准差为0.013
A 机会大的地方被抽样本多
B 机会小的地方被抽样本少
C 机会大小与被抽样本多少无关
D 分布集中,样本就集中
E 分布分散,样本就分散
A b=-1.82
B b=0.71
C a=19.29
D r=0.37
E a=26.74
A 统计量是未知参数的函数
B 统计量是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
C 总体方差是统计量
D 统计量是随机变量
E 统计量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A 两个变量独立
B 两个变量不线性相关
C 两个变量间一定有曲线关系
D 两个变量可能有某种曲线的趋势
E 两个变量可能毫无关系
A 生产方风险
B 使用方风险
C AQL
D 检验水平
E LQ
A 方案更宽松
B 生产方风险增加
C 使用方风险增加
D 方案更严格
E 检验成本提高
A 促使使用方关心质量
B 最大限度减少样本量
C 根据检验的历史记录来选择供应方
D 刺激生产方不断地改进质量
E 通过放宽检验保护使用方利益
A 批与批间的质量差异
B 检查费用
C 产品的复杂程度
D 抽样类型
E 是否是破坏性检验
A 5个A类不合格品,5个B类不合格品
B 5个A类不合格品,8个B类不合格品,5个C类不合格品
C 5个A类不合格,8个B类不合格,5个C类不合格
D 18个不合格品
E 10个不合格品
A AQL
B 质量标准
C LQ
D 检验水平
E 不合格的分类
A 抽样个数
B 不合品类型
C 不合格
D 检索方法
E 不合格品数
A 检验水平不变,N越大,越小
B N不变,检验水平越高,n越大
C 检验水平不变,N越大,越大
D n只与检验水平有关,与N变化无关
E N不变,检验水平越低,n越大
A 正常
B 加严
C 放宽
D 暂停
E 特宽
A 从正常检验到加严检验
B 从放宽检验到正常检验
C 从加严检验到正常检验
D 从正常检验到暂停检验
E 从加严检验到暂停检验
A SPC发展的基础
B 在SP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 只有判异功能
D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
E 不但具有判异功能,还有诊断功能
A 用分布中心线作为控制图的中心线
B 用规范中心线作为控制图的中心线
C 用规范上下限作为控制图的上下限
D 在控制图中分布中心线和规范控制限同时存在
E 根据3σ原则计算控制图的上下限
A 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都是产品质量的波动
B 控制图是在只有偶然波动的基础上的
C 控制图是在只有异常波动的基础上的
D 异常波动和偶然波动都是很容易去除的
E 控制图用于区分异常波动和偶然波动
A 同时有两个点出界才能判异
B 只要有点出界就判异
C 只要所有的点都在控制限内就不能判异
D 点在控制限内不随机排列的时候也不能判异
E 点在控制限内随机排列的时候不能判异
A 样本量常规定为奇数
B 样本量常规定为偶数
C 受异常数据的影响较少
D 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控制的场合
E 受异常数据的影响较大
A 要有两个控制图联合应用
B 正态分布控制图必须同时控制两个参数
C 控制图只有一个
D 为计数控制图
E 为计量控制图
A 分为6个小的区域,各区域宽为σ
B 分为2个区域,各区域宽为σ
C B、A三区域依次从中间往
D B、C三区域都关于中
E C、D三区域依次从中间往
A 通过百分之百检验获得
B 与规格界限有关
C 与过程平均值的偏移有关
D 与过程分散程度有关
A 缩小公差
B 减少偏移量
C 降低离散程度
D 减小规格限
E 适当加大公差
A 不标出控制图的上下限
B 控制图随时波动
C 选择样本量很大,使得每一个子组都有一个不合格品
A 质量改进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B 延长产品的开发周期
C 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D 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E 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A P阶段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B D阶段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C D阶段按照P阶段所制订的计划去执行
D C阶段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成果
A 时间
B 影响质量的因素
C 操作者
D 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E 地点
A 质量咨询机构指导的突破性改进
B 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改进
C 按质量改进的步骤进行的改进
D 组成质量改进委员会指导企业质量改进
E 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
A 不合格的件数
B 分项百分比
C 不合格原因
D 累计百分比
E 不合格项目
A 直方图能满足公差的要求,不需要进行调整
B 直方图不能满足公差的要求,要及时进行调整
C 分布的中心值与规范的中心值有偏差
D 偏差不大可以接受
E 应减少波动
A 散布图用于分析研究多个相应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B 散布图用于分析研究两个相应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C 散布图的做法就是把由试验或观测得到的统计资料用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
D 散布图主要通过不同区域分布的频数,发现其中的排布规律或特征
E 散布图主要通过点阵的排布,发现其中的排布规律或特征
A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B 不合格项调查表
C 不合格种类调查表
D 工序分布调查表
E 不合格位置调查表
A 管理层指定质量改进目标
B 实施干部管理制度改革
C 修改技术评定和奖励制度,使其与质量改进挂钩
D 将质量改进纳入员工的岗位职责要求
E 上层管理者应把权利尽可能的下放
A 组成小组
B 选题
C 组内例会
D 小组及选题注册
E 课题报告
71.GB/T 2828.2代替了( )。
A GB/T 2828.1
B GB/T 2828.2—2008
C GB/T 15239—1994
D ISO 2859
72.在( )中规定了极限质量。
A GB/T 2828.1
B GB/T 15239
C ISO 2859—1:1999
D ISO 2859—2:1985
73.孤立批的抽样方案是通过控制( )来实现对批的质量保证。
A 生产方风险
B 使用方风险
C 批接收质量限AQL
D 极限质量LQ
74.GB/T 2828.2模式B检索要素与模式A不同时要给出( )。
A 极限质量
B 批量
C 检验水平
D 抽样类型
E 接收质量限
75.GB/T 2828.2模式B中当极限质量与过程平均相差较大时可选择( )检验水平,减少对生产方的影响。
A S-1
B S-2
C S-3
D S-4
76.在概率纸上,纵轴按( )给出。
A 等间隔的概率值
B 正态分布的函数值
C 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值
D 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值
77.在概率纸上,在纵轴为( )处画水平线与直线交点的垂足为μ+σ。
A 0.67
B 0.5
C 0.84
D 0.75
78.该零件内径的均值μ与标准差σ分别为( )。
A μ=5
B μ=4
C σ=6
D σ=4
79.经变换U=X-5后,U应服从( )分布。
A N(0,1)
B N(0,6)
C N(0,36)
D N(5,10)
A 8
B 11
C 14
D 23
81.单值控制图的下限为( )。
A 75.25
B 57.2
C 86.8
D 6.78
82.图和R图的中心值分别为( )。
A 86.8
B 75.25
C 6.78
D 57.2
83.Rs图的控制上限为( )。
A 0
B 2.117
C 3.8
D 25.2
84.下列关于X—Rs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于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
B 它是数据计量控制图
C 它是正态分布控制图
D 灵敏度较高
85.某公司有67个人,想要开展QC小组,最好是( )。
A 一个大组
B 分为10个组
C 分为7~8个组
D 自由结组,多少组都行
86.QC小组必须符合一定的宗旨,关于宗旨不正确的是( )。
A 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 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C 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D 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因为这才是成立小组的根本
87.生产一线的工人发现,他们生产的现场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他们应成立( )QC小组。
A 现场型
B 攻关型
C 管理型
D 服务型
88.现场型QC小组根据现场的环境、不同原料两类分别讨论产品质量的问题,这属于( )。
A 排列图
B 分层法
C 工序分布表
D 散布图
89.QC小组在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时正确的是( )。
A 主要原因应由领导确定
B 应该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去验证
C 按过去经验办事
D 主要原因由QC小组成员提出
90.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他们想要抓住少数主要的原因,可以利用( )。
A 排列图
B 散布图
C 抽样检验
D 分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