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三基考试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试题二2017年
(总分100, 做题时间120分钟)
单选题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是( )
A 细胞凋亡过度  
B 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
C 以上都不是
D 细胞凋亡不足  
E 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2. 
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时血液NaHCO3/H2CO3比值是( )
A 30:1 
B 15:1
C 20:1
D 25:1
E 10:1
3. 
高动力休克( )
A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收缩  
B 外周阻力降低
C 微循环后阻力血管扩张
D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扩张  
E 外周阻力增高
4. 
热型时根据下列哪一项来决定的( )
A 持续时间  
B 升降速度
C 波动幅度
D 热度高低
E 体温曲线的形状
5. 
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
A 肺泡壁厚度增加  
B 肺泡面积减少
C 呼吸中枢抑制
D 肺内V/Q比例失调
E 气道阻力增高
6. 
下列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 
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
A 呼吸肌活动障碍  
B 肺顺应性降低
C 胸廓顺应性降低
D 气道阻力增加
E 弥散障碍
8. 
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与下列何种物质增多有关( )
A 激肽  
B 补体
C 组胺  
D 前列腺素
E 白三烯
9. 
下列可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增大的疾病是( )
A 高血压病  
B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 心肌炎  
D 严重贫血
E 心肌梗死
10.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发生( )
A 急性肾衰竭  
B 肾后性肾衰竭
C 肾性肾衰竭
D 慢性肾衰竭
E 肾前性肾衰竭
11.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
A MIF-1  
B 淋巴因子
C IL-1
D IFN 
E TNF
12. 
重度休克引起DIC主要是通过( )
A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B 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C 激活凝血因子Ⅻ  
D 红细胞大量破坏
E 血小板聚集、释放
13. 
向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
A 心肌收缩力增强  
B 收缩期室壁张力增高
C 冠脉血流量增加
D 心脏作功增加
E 舒张期室壁张力增高
14. 
肿瘤的发生机制之一是( )
A 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  
B 细胞凋亡不足
C 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D 细胞凋亡过度
E 以上都不是
15. 
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 )
A 释放溶酶体酶 
B 堵塞毛细血管 
C 产生氧自由基  
D 以上都是
E 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
16. 
连接在磷脂表面上的Ca2+、凝血因子Xa和V形成的复合物具有的作用是( )
A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B 激活凝血酶原
C 激活激肽释放酶原  
D 激活凝血因子Ⅲ
E 激活凝血因子Ⅷ
17. 
关于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应激可激活核转录因子,加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
B 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可激活P53基因引起细胞凋亡
C 氧自由基可引起NAD快速耗竭,ATP大量消耗引发细胞凋亡
D 氧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结构破坏,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Na+内流增加,诱导细胞凋亡  
E 氧化应激可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引起细胞凋亡
18. 
宫内死胎引起DIC主要是通过( )
A 血小板聚集、释放  
B 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C 红细胞大量破坏  
D 激活凝血因子Ⅻ
E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19.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学说中较为全面的是( )
A 综合学说  
B γ-氨基丁酸学说
C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D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E 氨中毒学说
20. 
外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
A 暴发性肝炎  
B 急性胆囊炎
C 门脉性肝硬化 
D 急性药物中毒
E 原发性肝癌
21. 
患者术后禁食3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 )
A 低血钙  
B 低血钠
C 高血钠  
D 高血钾
E 低血钾
22. 
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
A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B 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C 对α、β受体均起作用
D 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
E 仅对腹腔血管起作用
23. 
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
A 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B 肌节的串联性增生
C 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D 以上都不是
E 心肌细胞数目增加
24. 
微循环淤血缺氧期( )
A 微循环后阻力血管扩张  
B 外周阻力降低
C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收缩
D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扩张  
E 外周阻力增高
25. 
DIC的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
A 血液凝固性升高 
B 纤溶活性增高
C 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D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
E 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26.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
A 对疾病进行分类
B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C 诊断与治疗疾病
D 了解疾病的代偿功能 E:
E 描述疾病的体内变化
27. 
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
A 异位钙化 
B 肾小管损害
C 心肌兴奋性升高  
D 心肌传导性降低
E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28. 
尿崩症病人会出现( )
A 等渗性脱水  
B 高钠血症
C 低钠血症
D 低渗性脱水
E 高渗性脱水
29. 
下列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的是( )
A 呼吸中枢麻痹  
B 肺泡弥散障碍
C 呼吸肌麻痹  
D 通风不良
E 气道阻塞
30. 
急性胰腺炎引起DIC主要是通过( )
A 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B 红细胞大量破坏
C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D 血小板聚集、释放
E 激活凝血因子Ⅻ
31.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肺性脑病的原因( )
A 缺氧 
B 脑内微血栓形成
C 氮质血症
D 酸中毒
E 高碳酸血症
32. 
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
A 血氧容量降低  :
B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C 静脉血氧含量上升  
D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33. 
严重肿瘤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
A 本胆烷醇酮 B: C: D: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内生致热原
D 淋巴因子
E 内毒素
34. 
低张性缺氧( )
A 严重贫血  
B 心力衰竭
C 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 
D CO中毒
E 氰化物中毒
35. 
在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 )
A 明显上升  
B 明显下降
C 轻度上升
D 轻度下降  
E 无变化
36. 
低动力休克( )
A 微循环后阻力血管扩张 
B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扩张
C 外周阻力增高
D 外周阻力降低 
E 微循环前阻力血管收缩
37. 
心力衰竭的诱因是( )
A 以上都是  
B 过多过快输液
C 心律失常
D 妊娠分娩  
E 感染
38. 
急性肾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
A 原尿回漏人间质  
B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C 肾细胞肿胀
D 肾内DIC
E 肾小管阻塞
39. 
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血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
A 失血性休克 
B 呼吸衰竭
C 心力衰竭
D 氰化物中毒 :
E CO中毒
40.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细胞产生( )
A 淋巴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单核细胞 
D 巨噬细胞
E 血管内皮细胞
41. 
AG增高反映体内发生( )
A 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42. 
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
A 输血输液后  
B 体外循环后
C 冠状动脉搭桥后 
D 器官移植后
E 溶栓疗法后
43. 
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
A 高钾血症 
B 高镁血症
C 水中毒
D 氮质血症
E 代谢性酸中毒 
44. 
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A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B 凝血因子激活障碍
C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E 抗凝物质增多
45. 
严重烧伤可发生( )
A 感染性休克 
B 心源性休克
C 过敏性休克 
D 神经源性休克
E 低血容量性休克
46. 
能作为发热激活物的病原微生物是( )
A 螺旋体  
B 细菌
C 真菌  
D 以上都是
E 病毒
47. 
水的生理功能有( )
A 水具有润滑作用  
B 以上均正确
C 调节体液  
D 水是良好的溶剂
E 水是生化反应的场所
48. 
下列哪一种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 )
A 钙超载  
B 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C 无复流现象  
D 白细胞作用
E 自由基作用
49. 
心肌梗死可发生( )
A 过敏性休克 
B 低血容量性休克
C 感染性休克  
D 神经源性休克
E 心源性休克
50. 
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
A 不灌不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 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