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测绘案例分析-11
(总分120, 做题时间90分钟)
第一题
    某市根据基础测绘规划,拟对本地区进行二、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二等水准观测1000km,三等水准观测500km,对全区的水准网进行统一的平差计算,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绘大队承担了该项目。
    现有资料如下。
    1)图件资料
    测区现有1:10万、1:5万、1:1万地形图。
    2)水准资料
    4个国家一等水准点,其中2个基本点和2个基岩点。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设计埋设:二等点307个,其中基本标石点8座,普通标石点299座;三等点361个,全为普通标石点。
    (该地区为Ⅱ地区)
    问题:
1. 
计算工程经费(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 
简述建立二、三等水准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 
工程完成后应提交哪些成果?
第二题
    根据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对本市建成区测绘1:5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根据前期已完成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立体测图。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某市建成区南北方向长20km,东西方向长25km,面积约为50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为主。平均海拔20m。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3000,航摄仪器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500km2,测区共布设45条航线,每条航线104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68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4.其他资料
    1)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成果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出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监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1. 
试述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2. 
像对定向包括哪些内容?试述其技术要求。
3. 
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其外业调绘与补测的内容有哪些?
第三题
    某工程拟建六层建筑物,一层地下室,用地面积3177.76m2,现状场地较平整。基坑开挖深度为3.25~6.90m,东、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旗峰路,距基坑约15m,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m。
    环境条件: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
    地质情况: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黏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30~3.10m。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土钉的支护方式。
    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哪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
    (1)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2)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
    (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4)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
    (5)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
    (6)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
    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二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基坑开挖前7天完成7个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支护边线确定后马上布设观测点,并对位移、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
    问题:
1. 
试述变形测量实施的程序与要求。
2. 
试述设置变形测量点的要求。
3. 
变形观测的数据包括哪些?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题
    根据××市政府工作需求,需要编制《××市地图集》,制图区范围包括整个市域。《××市地图集》分序图、区域详图、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发展规划5个图组。各图组的内容如下。
    (1)序图组:××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行政区、地势地形。
    (2)区域详图组:××市各行政区的城区详图。
    (3)社会经济图组:××市人口、经济、文教体育等内容。
    (4)自然环境图组:××市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分布。
    (5)发展规划图组:××市的发展规划。
    问题:
1. 
试述地图集的结构。
2. 
试述统计地图的用途及设计与编制方法。
3. 
试述分布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
第五题
    某市拟建设市政设施管理与更新信息系统,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1.已有数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由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地图服务,包括全市0.05m彩色正射影像以及1:500、1:2000地形图数据等,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和高斯—克吕格投影。
    2)市政设施数据
    (1)道路和桥梁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存储,以多边形表示道路和桥梁的路面范围,同时采集道路和桥梁的中心线;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号、宽度、路面材料、名称等。
    (2)路灯要素。利用GPS采集道路和桥梁沿线路灯的定位点数据,为WGS84坐标系;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码、所在道路和桥梁的编号及名称;按照片区存储;其他路灯暂不采集。
    (3)燃气管线、燃气井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燃气管线的属性信息包括分类编码、管径、管材等;燃气井采集点位及类型属性。
    (4)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要素的采集和存储,参照燃气设施数据方式进行。
    2.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层组织,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道路、桥梁、路灯、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设施要素划分为相同层;全市范围连续无缝,要素对象应进行接边和保持唯一;数据库坐标系与1:500地图数据一致,利用WGS 84与城市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对路等数据进行转换;入库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数据检查和野外抽查核实。
    3.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两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并可调用已在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数据采集与更新子系统,在掌上电脑(PDA)上开发,利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要求利用携带的GPS实地采集更新市政设施数据,并自动转换到城市独立坐标系;同时可调用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图和影像数据服务为背景,实地调绘对市政设施数据进行更新。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建库、管理、更新以及对外数据目录发布、信息查询、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提取、地图服务等。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地图服务和有关功能服务接口。
    问题:
1. 
设计该市政设施数据库的要素分层方案。
2. 
简述将采集的市政设施数据整理入库的主要工作步骤及内容。
3. 
设计数据采集与更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4. 
简述检查数据质量时,如何将位置偏离道路5 m的路灯点检查出来。
第六题
    根据省国土厅的安排,某县于××××年×月开始进行土地调查工作,土地权属调查现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完成该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总面积约370km2。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m。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
    (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现有成果资料
    (1)村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县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3)该县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4)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
    问题:
1. 
简述土地调查的内容。
2. 
简述地类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3.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面积计算的工作内容。
第七题
    1.任务概况
    沿海某市为了港口建设,需要对甲地到乙地距海岸线10km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获取1:1万的水下地形图。
    2.指标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高斯投影,3°分带。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3)测图比例尺:测图比例尺为1:1万,等深线间距1m。
    (4)精度要求:定位精度要求2m,测深精度要求0.3%水深,交叉点测深不符值均方根要求小于0.5m。
    3.现有资料
    (1)市区的1:1万的地形图;
    (2)测区附近有4个三等GPS控制点;
    (3)测区附近有3个二等水准点。
    4.设备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如下。
    (1)定位设备(GPS):根据测量比例尺、精度和测量环境采用信标GPS接收机。
    (2)测深设备:应根据要求采用单波束、多波束测深设备。
    (3)声速测量:应该根据水深以及区域温度、盐度变化采用声速剖面仪。
    (4)验潮仪:对于需要架设临时验潮站的情况,可采用水尺验潮、波潮流仪、压力式验潮计。
    (5)水准测量:水准仪或者全站仪。
    (6)其他辅助设备:为实现精确测深,可考虑在测深中配备姿态传感器和光线罗经等辅助设备,辅助设备还包括计算机、发电机等其他设备。
    问题:
1. 
简述海洋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
2. 
简述测深线的布设要求。
3. 
简述深度改正的内容。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