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验的信度
A 效度
B 信度
C 标准化
D 命中率
A 可信的测验肯定有效
B 有效的测验一定可信
C 信度是效度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D 信度是受效度制约的
A 信度系数,即实得分数方差与真分数方差的比值
B 信度指数即是信度系数
C 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负相关
D 测量标准误与信度呈正相关
A 80%
B 20%
C 64%
D 36%
A 有统一通用的原则
B 没有一个统一通用的原则
C 可用一种信度系数就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
D 要用多种信度系数来说明信度的总的方面
A 被试学习经验的积累
B 被试身心状况的发展变化
C 被试出现遗忘
D 练习效应
A 使用同一测验,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实施之间的相关系数
B 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实施之间的相关系数
C 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不同被试前后两次实施之间的相关系数
D 使用不同的测验,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实施之间的相关系数
A 是检验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
B 是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C 是检验两个测验在内容上的等质性
D 主要指测验题目的内容和形式,而不论其正、负相关性
A 内部一致性信度
B 重测信度
C 复本信度
D 评分者信度
A 时间取样
B 内容取样
C 时间取样和内容取样
D 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A 时间取样
B 内容取样
C 时间取样和内容取样
D 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A 对个人和团体均不能作出评价或预测
B 对个人和团体均能作出评价或预测
C 可以用于团体比较,但不能鉴别或预测个体的成绩
D 可用于鉴别或预测个人的成绩或作为,但不能用于团体比较
A X-1.96SE≤XT≤X+1.96SE
B X-1.96SE≥XT
C X+1.96SE≤XT
D X-1.96SE≌X+1.96SE
A .等
B .低
C 显著高
D 不显著高
A 人格测验
B 兴趣测验
C 态度量表
D 成就测验
A 40
B 60
C 100
D 50
A 可致信度提高
B 可致信度降低
C 对信度无影响
D 对信度有影响,视情况而定
A 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B 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C 应连续进行
D 间隔以2~4周为宜,最好不超过6个月
A 系统误差
B 随机误差
C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
D 恒定效应
A 可以解释为总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实分数的方差所决定
B 也可以解释为测验的总变异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
C 其分布是从0.00到1.00的范围
D 不能提示测量的误差比例是多少
A 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小
B 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
C 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大
D 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A 信度系数,即真分数方差与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值
B 信度指数,其平方即是信度系数
C 测量标准误,其与信度呈负相关
D 标准分数
A 测量标准误是不重要的
B 测量标准误和测验信度是很重要的
C 使用的标准差要求相同
D 使用的标准差不要求相同
A 重测信度
B 复本信度
C 内部一致性信度
D 评分者信度
A 测验结果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具有一致性
B 同一测验内各个部分题目所测的是同一行为或行为特征
C 不同评分者对同一测验结果的评分一致
D 测量内容与未来的行为是一致的
A 主要反映测验题目之间能否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
B 包括分半和同质信度
C 与测验长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D 与测验长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A 称重测复本信度
B 稳定与等值系数
C 是更为严格和更为广泛的应用
D 没有应用价值
A 是评估不同评分者对某测验的信度的评价
B 一致性要求达r=0.9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C 一致性要求达r=0.75以上,就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D 是测定不同评分者之间所产生的评估误差
A 测验越长,越遵循报酬递增率原则
B 测验越长,被试者受猜测因素的影响就越小
C 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
D 测验太长,有时反而会引起被试者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A 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为异质,会高估测验的信度
B 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为同质,会低估测验的信度
C 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为异质,会低估测验的信度
D 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为同质,会高估测验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