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测绘案例分析-15
(总分120, 做题时间90分钟)
第一题
为适应GPS技术和CORS站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某市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利用GPS技术和水准测量技术,在已有加密重力资料、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力、地形数据及GPS水准数据的处理,精化该市似大地水准面,涉及测区面积约6000km 2 。目标是综合利用重力资料、地形资料、重力场模型与GPS水准成果,采用物理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应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该市区域性精密似大地水准面。
现有资料情况如下:
(1)基础资料:经过外业实地踏勘与内业分析,有50个国家一、二级三角点,保存完好,点位稳定可靠。
(2)该市所辖区域共有24个国家高等级GPS点,国家第二期一、二等水准复测路线300km,基本水准点50个,经外业实地踏勘和内业分析均保存完好,符合规范要求精度。
人员:项目承担单位为甲级资质测绘单位,从事大地测量的专业单位,有高级工程师20名,工程师48名,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60名。
设备:计算机150台、服务器10台、工作站20台、交换机10台、笔记本48台,经检验合格的数字水准仪12台、全站仪10套、GPS仪器共24台,以及打印机、扫描仪20套等仪器。
问题:
1. 
简述高程异常控制点及检查点的布设原则。
2. 
用框图表示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
3. 
完成该市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后应上交的成果资料有哪些?
第二题
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测区位于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及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地形类型为山地。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水下地形图。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3三个潮位站,3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1、2站为短期验潮站。
(2)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测绘成果严格按照现行的测绘规范和标准执行。
(3)已有设备情况。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应包括定位设备(GPS)、声速测量、验潮仪、水准测量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问题:
1. 
某1:250000海图的经、纬度范围:经度为120°~122°30",纬度为33°~34°30"。该海图编号是什么?
2. 
海岸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中的项目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什么?
3. 
新测的1:10000地形图与已有的1:25000地形图接边时,不同图幅如何接边?
4. 
干出滩地貌测绘时,如果采用断面线法,测深线如何布设?
第三题
某房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竞得某公园旁56亩商住用地,该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总建筑面积130056.8m 2 ,现已经全面建成17栋商住楼,沿江路段均建设3层商业裙楼,小区内建好地下停车库、防空设施等地下建筑物。市场建筑分布合理,设备齐全,物业管理完善。所涉及的市政道路、绿化、主体工程及外墙面等已全面竣工,本市已有GPS D级控制网,小区周边道路中心有D级GPS控制点3个;现要求规划建设部门进行1:500规划验收竣工测量。验收依据主要有《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建(构)筑物竣工测量作业指导书》、《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和《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下图是某栋含地下建筑物的立体剖面图,用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

图 (单位:m)

问题:
1. 
规划测量部门进行小区建筑规划竣工测量的主要作业内容有哪些?
2. 
建筑物周边关系测量应遵循哪些原则?
3. 
如上图所示,半地下室高度、半地下室室外高度、屋面高度、建筑高度分别是多少?
4. 
如何进行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第四题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A省(省简码为12)与B省(省简码为53)决定联合勘定A、B两省毗邻边界线。界线所处地区平原,地势起伏不大,界线略图如下图所示。

(1)已有资料。
①A省和B省相邻区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②测区内基础控制成果包括国家控制网点和国家GPS网点、城市控制网点及相应等级的控制成果;
③其他相关资料。
(2)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类型。
①双频GPS接收机多台。
②6.0"全站仪多台。
③Ⅲ光电测距仪多台。
(3)技术要求。
①对测区内已有的基础控制点成果,应进行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
②界桩点坐标要求实测。测定界桩点坐标和高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要与所利用的地形图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可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也可以采用GPS-RTK方法测定。
③利用已有地形图资料制作的边界地形图成带状,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5cm内。
④一般情况下不设界桩点方位物,有必要设置时,每个界桩的方位物不少于3个。
⑤其他相关规定参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 17796—2009)执行。
测绘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界线测量的准备以及相关的界桩点、边界点及相关地形测绘。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界线测绘成果。
问题:
1. 
本案例中,需要在1、2位置处设置同号双立界桩,在3、4、5位置处设立同号三立界桩。请问,在同号多立界桩点的测绘中,和一般界桩点不同的作业要求是什么?
2. 
本案例中,如何进行界线编号?界线测绘中应该选用哪个地形图?
3. 
边界协议书附图如何进行制作,其内容包括哪些?
第五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测绘内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任务包括像片控制测量和DOM生产。测区内以山地、高山地为主,平均海拔约为2000m,最高海拔为3767m,最低处约500m。
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92)。
(2)《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13990—92)。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 9009.3—2010)。
(4)《数字测绘成果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采用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方法航摄,为黑白胶片影像,航摄比例尺为1:32000~1:35000,相机型号为RC-30,焦距为152mm,航向重叠为65%,旁向重叠为35%。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收集了测区范围内的GPS控制点。
问题:
1. 
简述本案例中DOM生产流程图。
2. 
简述DOM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
3. 
本案例中,当需要进行影像镶嵌时,其作业步骤包括哪些?
4. 
本案例中,内业加密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为多少?
第六题
为了保证某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项目顺利完成,保证其成果的可靠性、真实性,某测绘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规定、开发检查验收软件、数据检查验收试验、数据检查验收。
问题:
1. 
简述“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2. 
简述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
3. 
简述数据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
第七题
某导航数据生产单位需要对某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进行全面更新,确定在该区域开展外业作业,对缺失的道路、POI等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完成该区域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更新,之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并制作出满足导航用户应用需求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任务目标:以该地区现有的导航数据为基础,实现对覆盖该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导航数据的采集更新。
主要内容:依据导航数据采集作业标准,完成该区域内道路、POI的更新,并根据所收集的情报信息对门牌号、地名及注记、建筑物等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新。在采集中,严格按照《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GB 20263—2006)规定的要求执行。
已有设备:GPS接收机、导航仪设备、野外采集作业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及存储设备等。
依据的标准:道路采集标准(含高速、普通道路)、POI采集标准、地名采集标准、路口图现场作业标准。
成果数据质量要求:采集准确率99%,采集覆盖率98%,位置精度10m,POI地址完整度85%,POI电话完整度65%。
成果提交:需要提交道路网络更新成果,POI、门牌号、地名、道路交叉点等检索信息更新成果,其他辅助信息更新成果,更新后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问题:
1. 
本案例POI制作中需要进行模型设计、功能设计以及相关属性设计,请设计1个POI模型。
2.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采集中哪些数据不能进行采集?(请举例三类)。
3. 
与其他电子地图相比较,导航电子地图具备哪些特点?
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