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1
A 点声源
B 面声源
C 有线长线声源
D 无限长线声源
A 1.1mg/L
B 0.38mg/L
C 1.9mg/L
D 0.76mg/L
A 水力传导系数
B 渗流速度
C 有效孔隙度
D 水力梯度
A 70dB(A)
B 74dB(A)
C 75dB(A)
D 77dB(A)
A 2
B 3
C 4
D 5
A 项目总平面图
B 生产工艺流程图
C 地理位置图
D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A 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
B 在建项目
C 新建项目
D 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
A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B 风速随时间的变化
C 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D 风速随风量的变化
A 14.6%
B 15%
C 15.4%
D 15.8%
A 10μm
B 5μm
C 20μm
D 15μm
A 3km
B 5km
C 8km
D 10km
A 14.3
B 10.0
C 5
D 28.6
A 浓度等值线
B 污染物位置变化图
C 污染物周期变化图
D 浓度等值线和污染物周期变化图
A 1倍
B 2倍
C 3倍
D 4倍
A 底坡变化
B 断面形态变化
C 上下游水边界均匀
D 走向
A 波动、湖流和混合
B 混合、湖流和增减水
C 波动、湖流和混合
D 波动、湖流和增减水
A WSW
B NNE
C ESE
D NNW
A 优势度+密度+频度
B 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
C 样地密度+样地优势度
D 优势度+相对密度
A 气压
B 高度
C 总云量
D 风速
E 风向
A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B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45%,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C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D 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45°的夹角
A 1:10万
B 1:5万
C 1:1万
D 1:5千
A 62dB
B 63dB
C 60.5dB
D 76dB
A 60%
B 65%
C 70%
D 75%
A 1~2.5
B 2~4
C 3~6
D 4~7
A 0.25
B 0.30
C 0.50
D 1.0
A 声源或观察者高出地面3m
B 声源或观察者高度超过障碍物高度3m
C 地面是硬的
D 预测点视线被建筑物、灌木丛、散树林所挡,地面松软或有植被覆盖
A 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每次至少进行一昼夜24h的连续监测,得出每小时及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和最大声级
B 监测应避开正常工作日
C 用于噪声分析目的,可适当增加监测项目
D 4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设于4类区内第一排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交通噪声空问垂直分布的可能最大值处
A 1 1
B 1 2
C 2 1
D 2 2
A 石灰一石膏法
B 回收硫铵法
C 碱式硫酸铝法
D 接触氧化法
A 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B 地表水系图
C 土地利用现状图
D 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A 潜在的荒漠化
B 正在发展的荒漠化
C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
D 严重的荒漠化
A 轻度侵蚀
B 中度侵蚀
C 强度侵蚀
D 极强度侵蚀
A Ⅰ级
B Ⅱ级
C Ⅲ级
D Ⅳ级
E Ⅴ级
A 土壤侵蚀模数
B 水土流失量
C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D 土壤可蚀性因子
A 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B 氨气和一氧化碳
C 氨气和甲烷
D 二氧化碳和甲烷
A 50
B 100
C 150
D 200
A 几百米~10km
B 2~10km
C 几百米~2km
D 10~15km
A 物理法
B 化学法
C 物理化学法
D 生物处理法
A 脱水—调节—稳定—浓缩
B 浓缩—调节—稳定—脱水
C 脱水—稳定—调节—浓缩
D 浓缩—稳定—调节—脱水
A 0.6kg
B 4.2kg
C 0.6kg/a
D 4.2kg/a
A 阳离子合成洗涤剂
B 色度
C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D 氢离子浓度
A 编制验收调查方案—实施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B 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方案—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C 编制验收调查方案—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D 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编制验收调查方案—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A 10%~90%
B 20%~80%
C 25%~75%
D 30%~70%
A 稳定渗流
B 非饱和渗流
C 淋溶
D 饱和渗流
A 2~30
B 2~50
C 2~80
D 2~100
A 80.5%
B 34.5%
C 46.0%
D 97.9%
A 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的整体质量(或综合质量)和各环境要素的质量
B 环境容量只包括环境整体容量
C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或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D 环境容量是环境质量优劣评价的结果
A 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B 基本气象分析图
C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D 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E 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 水质
B 水温
C 水文
D 水生生物群落
A 海陆风
B 山谷风
C 城市热岛环流
D 逆温
A 分子扩散
B 剪切离散
C 紊动离散
D 横向扩散
A 生活污水
B 尿素生产废水
C 钢铁工业废水
D 染料废水
A 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B 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C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D 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A 地面水Ⅰ类区
B 地面水Ⅱ类区
C 地面水Ⅲ类区
D 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
E 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
A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区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分别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A 污染物排放速率
B 小时评价标准
C 近5年所在地的平均风速
D 面源有效高度
A 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时间尺度
B 污染负荷、源和汇
C 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的确定
D 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
E 稀释和沉淀
A 针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不同的运行阶段,评价沿线的敏感保护目标,并按噪声环境标准达标和超标情况,分析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
B 对沿线两侧的所有规划所受噪声影响的范围绘制等声级曲线
C 评价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布局,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D 对防治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说明降噪效果
A 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是现存量,表示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
B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本底值或理论的净第一生产力,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类比标准
C 生物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D 生产力表示生产速度,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A CODCr150mg/L,BOD5140mg/L,高锰酸盐指数36mg/L
B CODCr150mg/L,BOD540mg/L,高锰酸盐指数156mg/L
C CODCr150mg/L,BOD540mg/L,高锰酸盐指数36mg/L
D CODCr150mg/L,BOD5150mg/L,高锰酸盐指数36mg/L
A 均衡开采
B 源头控制
C 风险事故应急响应
D 分区防治
A 地表水系图
B 植被类型图
C 生态监测布点图
D 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A 该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B 评价范围内的在建项目
C 评价范围内的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
D 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 E.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
A 地表水系图
B 植被类型图
C 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D 生态功能分区图
A 水生生物
B 底质
C 常规水质因子
D 特殊水质因子
A 工业固体废物
B 城市固体废物
C 农业固体废物
D 一般废物
E 特殊废物
F 危险废物
A 地表水
B 地下水
C 大气
D 土壤 E.降水F.处置在填埋场中的废物中的水
A pH较低
B 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
C BOD5/COD比值较低
D BOD5及COD浓度较高
A 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 氨气
D 甲烷
A 工程地质条件
B 水文地质条件
C 土壤吸附能力
D 土壤自净能力
A 降水量
B 填埋作业区面积
C 垃圾产水量
D 地表径流量
E 蒸发量
A COD
B NH3-N
C BOD
D SS
A 隔油
B 过滤
C 浮选
D 吸附
E 中和
A 惯性
B 重力
C 离心力
D 扩散与筛分
A 厌氧消化
B 好氧消化
C 化学稳定和混合
D 浓缩脱水
A 火力发电
B 石油炼制
C 水电
D 输油气管线建设
A 生物多样性损失
B 土地资源占用
C 环境化学污染
D 农业生产损失
A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B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C 有关环保设施己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D 目前还遗留个别重大环境问题,但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A 总铜
B 总铬
C 总铅
D 总锌
E 总镍
A 工艺用水量
B 生活用水量
C 间接冷却水量
D 锅炉补水量
A 透明度
B TDS
C 叶绿素A
D 溶解氧
A 地下水背景值
B 地下水监测井深度
C 包气带岩性
D 土壤和植被状况
A 采用低硫燃料
B 过滤
C 燃料脱硫
D 废气脱硫
A 估算模式
B AERMOD模式系统
C ADMS模式系统
D CALPUFF模式系统
A 天然材料衬层
B 复合衬层
C 双人工衬层
D 均可
A 旅行费用法
B 隐含价格法
C 调查评价法
D 成果参照法
A COD
B BOD
C 总氮
D 氨氮
E 重金属
A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B 污染源调查清单
C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
D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E 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
A DH
B 五日生化需氧量
C 悬浮物
D 重金属
A 跨省高速公路建设
B 城市旧区改建
C 城市道路建设
D 开发区建设
A 锌离子
B 溶解氧
C BOD
D 悬浮物
A 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混合生活垃圾
B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
C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
D 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A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
B 气象观测资料文件
C 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
D 以上全是
A 物耗指标
B 能耗指标
C 新水用量指标
D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A .铜
B .锌
C .镍
D .镉
A 废溶剂
B 生活垃圾
C 废包装桶
D 厂内化验室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