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3
A
B (A)≥P
C
D (A)≤P
A
A Ф(2)+Ф(1)-1
B Ф(1)-Ф(-2)
C Ф(2)-Ф(1)
D 1-Ф(2)+Ф(1)
A E(X)=3
B E(X)=9
C Var(X)=9
D σ(X)=3
A 正态分布
B 独立性
C 随机性
D 相同分布
A 均值相等,标准差不一定相等
B 标准差相等,均值不一定相等
C 均值与标准差都相等
D 均值与标准差都不一定相等
A
A 相关系数r=0
B (y<y)与(X<x)独立
C 相关系数r≠0
D 具有相同的分布
A 一个零件
B 一米光纤
C 一台机床
D 三袋小麦
E 一升自来水
A 从0.01至1000
B 有31个级别
C 应与表中相同
D 一个方案可取多个值
E 可以与表不同
A 批量N
B 样本量n
C 批质量水平P
D 接收质量限AQL
E 接收数Ac
A 使用户接收的不合格批减少
B 提高了质量要求
C 改进了生产质量
D 增加了样本量
E 提高了使用方风险
A 连续3批初次检验接收
B 连续4批初次检验接收
C 连续5批初次检验接收
D 连续6批初次检验接收
A 产品质量不稳定
B 要更好地保护生产方利益
C 要确保使用方风险小
D 检验经济性好
A 批与批间的质量差异
B 检查费用
C 产品复杂程度
D 抽样类型
E 是否是破坏性检验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五次
E 四次
A 不合格数小于接收数,则判该批接收
B 不合格数等于拒收数,则判该批不接收
C 所有方案检验结果均为接收时,才能判定最终接收
D 只有一个质量特性方案检验不通过,其余均通过,则判定最终接收
E 只要有一个质量特性方案检验通过,则判定最终接收
A 降级
B 报废
C 以合格品代替不合格品
D 再接收
E 再检验
A 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
B 减少波动的过程
C 保证过程处于可接受和稳定的质量水平
D 提高工程的质量
E 消除过程的波动
A 统一生产线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波动
B 不同原材料引起的质量的波动
C 熟练程度不同的操作人员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波动
D 在不同稳态下生产的产品引起的质量波动
E 机床轻微振动引起的波动
A 生产过程中没有异常因素
B 生产过程中没有偶然因素
C 对生产过程可以进行实施的监控
D 生产过程没有变异
E 生产过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A 计量型统计量
B 计件型统计量
C 计点型统计量
D 数据为连续型的值
E 计数型统计量
A 连续14点中有7点相邻交替上下
B 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C 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外
D 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C区内
E 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
A 减少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的偏离
B 扩大控制界限范围
C 提高过程能力指数
D 扩大规格限范围
E 缩小加工特性值的分散程度
A UCL=39.27
B UCL=26.427
C CL=25
D LCL=23.573
E LCL=10.73
F 在控制图中,
,则控制限为( )。
A 质量改进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B 质量控制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C 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D 质量控制是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因素,质量改进是为了消除系统因素
E 质量改进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A 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B 每循环一次产品的质量提高一点
C 是逐步下降的环,因为环越来越小
D 下一步必须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
E 是大环套小环的过程
A 质量
B 成本
C 原材料
D 环境
E 生产周期
A 分析问题原因
B 对其他团队成员提出原因和纠正措施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C 防止质量问题发生,提出预防措施,将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
D 编写质量改进成果报告
E 准时参加各种活动
A 排列图方法的目的是抓住“关键的少数”问题
B 比率为0%~80%的因素称为A类因素
C 比率为80%~90%的因素称为B类因素
D 排列图中有其他项的存在
E 比率为90%~100%的因素称为C类因素,也称为主要因素
A 标准型
B 锯齿型
C 偏峰型
D 多峰型
E 双峰型
A 操作者
B 现象
C 原料
D 机器设备
E 原因
A QC小组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组建的群众性组织,带有非正式组织的特性
B QC小组根据活动课题涉及的范围,按照兴趣或感情的原则组成
C QC小组的日常活动通常是在本班组内进行的
D QC小组可以是跨部门、跨车间组织起来的多种组织形式
E QC小组可以在行政班组内组织,也可以是跨班组组织
A 现场型QC小组
B 攻关型QC小组
C 管理型QC小组
D 服务型QC小组
E 质量改进型QC小组
A 去除现场的脏物、垃圾、污点
B 经常清扫、检查
C 形成制度,采取根治污物的措施
D 消除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
E 去除产品质量波动中的异常波动
71.该零件内径的均值μ与标准差σ分别为( )。
A μ=1.5
B μ=0.2
C σ=2
D σ=0.5
72.P(X<0)=( )。
A 1-Ф(3)
B 1+Ф(3)
C 2Ф(3)-1
D 0
73.该零件的内径不合格品率p为( )。
A 1-Ф(3)
B 1+Ф(3)
C 2Ф(3)-1
D Ф(3)
A 1.2
B 0.24
C 0.15
D 1
A 2
B 1.4
C 0.75
D 0.6
76.不合格率的估计值为( )。
A 3%
B 2%
C 1%
D 5%
77.p控制图的控制限为( )。
A 0.0252
B 0.062
C 0.0144
D 0.006
78.依据当前检验结果,判定产品质量( )。
A 正常
B 异常
C 稳定
D 不稳定
79.要增加控制域宽,则可以( )。
A 增大样本量
B 减少样本量
C 提高生产产品数量
D 减少生产产品数量
80.若出现异常,则( )。
A 找出原因加以消除
B 重新收集数据再次判断
C 继续使用控制图
D 无影响
81.对过程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指过程加工质量的能力
B 指衡量加工过程内在的一致性
C 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
D 常用3σ表示过程能力
82.想要提高过程能力指数应采取的方法是( )。
A 减小过程变异度
B 减小控制界限
C 减小控制范围
D 适当提高控制范围
D 无法确定
A 过程能力过高
B 过程能力不足
C 过程能力严重不足
D 过程能力充足
8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86.做直方图首先需要确定( )。
A 确定分组
B 确定组界
C 做频数分布表
D 求极差
87.若数据为16,25,20,19,25,27,则极差为( )。
A 11
B 0
C 5
D 2
88.在确定组界限的时候正确的是( )。
A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小于数据中的最小值
B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为最小值-组距/2
C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为最小值+组距/2
D 第一组下界限值加上上一组组距就是第一组的上界限值,也是下一组的下界
89.平顶型直方图形成的原因为( )。
A 几种平均值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
B 分组太多
C 过程中某种要素缓慢恶化
D 掺杂了其他分布的数据
90.由直方图与规格限的比较,可以得到( )。
A 直方图是否满足公差要求
B 分布的中心值是否和规范的中心值重合
C 产品的合格率
D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