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3
(总分15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各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随机现象的结果至少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A  B  C  D  
2. 
已知3个随机样本均值为,而4个随机样本均值为,则(    )。
   

A  B  C  D  
3. 
设P(A)=0,则(    )。
   A.    B.A必定不发生    C.A发生概率很小  D.A=0

A  B  C  D  
4. 
第一批LED灯寿命X1的均值为10000小时,方差为100平方小时,第二批LED灯寿命X2的均值为9900小时,标准差为10小时,则(    )。
   A.E(X1)=E(X2)    B.Var(X1)=Var(X2)
   C.E(X1)<E(X2)    D.Var(X1)>Var(X2)

A  B  C  D  
5. 
一批产品不合格品率为10%,抽取5件随机样本,不合格品数的均值为(    )。
   A.0.1    B.1    C.0.5 D.2

A  B  C  D  
6. 
某厂生产的产品质量特性服从N(μ,σ2),则质量特性值最可能取在(    )附近。
   A.μ    B.μ+σ    C.μ+σ/2 D.μ-σ/2

A  B  C  D  
7. 
样本中位数,样本标准差s=1.46,样本最有可能取自总体分布(    )。
   A.N(0,2)    B.N(1,1)    C.N(1,2)    D.N(0,1)

A  B  C  D  
8. 
在概率纸上,在纵轴为(    )处画水平线与直线交点的垂足为μ+σ。
   A.0.67    B.0.5    C.0.84    D.0.75

A  B  C  D  
9. 
已知,则回归方程为(    )。
   

A  B  C  D  
10. 
用于描述生产过程平均质量的是(    )。
   A.批质量    B.接收质量限AQL  C.极限质量LQ    D.过程平均

A  B  C  D  
11. 
用抽样方案对产品批进行连续验收,当批实际不合格品率为5%时,方案的接收概率为40.7%,方案规定不合格品率低于l%,且此批已被拒绝,则使用方风险为(    )。
   A.40.7%    B.59.3%    C.5%  D.95%

A  B  C  D  
12. 
对某产品的一系列批进行验收,批量N=1000,AQL=1.0(%),检验水平为Ⅱ,查得一次正常方案为(80,2),一次加严方案为(80,1),若使用一次正常抽样方案检验,前5批样本中的不合格品数分别为2,3,4,0,1,则第6批使用的抽样方案应为(    )。
   A.(80,1)    B.(80,2)    C.(80,0)    D.(80,3)

A  B  C  D  
13. 
生产方过程平均大于AQL,应使用(    )抽样方案。
   A.正常    B.放宽    C.加严    D.特宽

A  B  C  D  
14. 
抽签法适用于(    )。
   A.简单抽样    B.分层抽样    C.等距抽样    D.批量过大的抽样

A  B  C  D  
15. 
在加严检验方案n=5,Ac=0实施后,前8批样本中的不合格品数分别为0,2,0,3,4,1,0,1,则检验应转为(  )。
   A.正常    B.放宽    C.加严    D.暂停

A  B  C  D  
16. 
1931年休哈特出版代表作(    ),标志着统计过程控制时代的开始。
   A.《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B.《手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C.《农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D.《丝织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A  B  C  D  
17. 
机床开动时候的轻微振动属于(    )。
   A.偶然因素    B.异常因素    C.操作失误    D.不稳定因素

A  B  C  D  
18. 
对于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一般用(    )控制图。
   A.    B.X—Rs    C.p D.np

A  B  C  D  
19. 
关于控制图控制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图的上控制限就是产品质量允许的上限
   B.控制图的中心线是规范的中心线
   C.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限可以用3σ原则确定
   D.无论哪种控制图它们的控制限是一样的

A  B  C  D  
20. 
属于泊松分布的控制图为(    )。
   A.    B.Me—R图    C.p图    D.c图

A  B  C  D  
21. 
分析用控制图阶段是指(    )。
   A.1.33≤Cp<1.67    B.1.00≤Cp<1.33
   C.0.67≤Cp<1.00    D.Cp<0.67

A  B  C  D  
22. 
过程能力严重不足的阶段是(    )。
   A.将非稳态的过程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B.将非稳态的过程调整到稳态
   C.将稳态的过程保持下去    D.将稳态的过程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A  B  C  D  
23. 
质量改进是通过(    )来增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
   A.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B.日常的检验、试验
   C.配备必要的资源    D.尽量做到符合事先规定的质量规范

A  B  C  D  
24. 
PDCA循环也称为(  )。
   A.朱兰环    B.休哈特    C.戴明D.石川环

A  B  C  D  
25. 
“掌握现状”是质量改进的一个重要步骤,其主要内容是(    )。
   A.了解当前问题的有关情况    B.了解问题的主要原因
   C.了解改进后的状况    D.了解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

A  B  C  D  
26. 
又称群众性质量改进的改进活动为(    )。
   A.六西格玛团队    B.QC小组    C.团队改进    D.员工个人改进

A  B  C  D  
27. 
高层管理者参与质量改进最基本的形式是(    )。
   A.参与质量委员会    B.担任团队小组长
   C.作为成员参与改进团队    D.积极组织改进团队

A  B  C  D  
28. 
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为(    )。
   A.规模大的和规模小的    B.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C.有公司领导参与的和没有领导参与的  D.有工人参与的和没有工人参与的

A  B  C  D  
29. 
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与影响质量特性的(    )的图。
   A.相关关系    B.质量问题    C.因素    D.因果关系

A  B  C  D  
30. 
把使用的东西根据使用频率分别放置的做法是(    )。
   A.整    B.清理    C.归类    D.整顿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的各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31. 
若事件,则( )。

B (A)≥P
D (A)≤P
32. 
关于概率性质正确的是( )。

33. 
正态分布N(0,4)中,P(-4<X<2)=( )。

A Ф(2)+Ф(1)-1
B Ф(1)-Ф(-2)
C Ф(2)-Ф(1)
D 1-Ф(2)+Ф(1)
34. 
已知μα是标准正态分布的α分位数,则( )。

P(U>μα)=1-α
P(|U|<μα)=α
P(|U|<μα)=μα
P(U<μα)=α
35. 
设X-N(3,32),则( )。

A E(X)=3
B E(X)=9
C Var(X)=9
D σ(X)=3
36. 
简单随机样本具有( )。

A 正态分布
B 独立性
C 随机性
D 相同分布
37. 


38. 
有两个样本在正态概率纸上的描点呈平行状,则表明相应总体( )。

A 均值相等,标准差不一定相等
B 标准差相等,均值不一定相等
C 均值与标准差都相等
D 均值与标准差都不一定相等
39. 
从某产品批中随机抽取两批样本,样本量分别为10、30,样本观测值为,样本方差为,则( )。

40. 
记两个变量X与Y线性不相关,下面叙述正确的有( )。

A 相关系数r=0
B (y<y)与(X<x)独立
C 相关系数r≠0
D 具有相同的分布
41. 
下列描述为单位产品的是( )。

A 一个零件
B 一米光纤
C 一台机床
D 三袋小麦
E 一升自来水
42. 
在GB/T 2828.1抽样标准中,AQL的取值( )。

A 从0.01至1000
B 有31个级别
C 应与表中相同
D 一个方案可取多个值
E 可以与表不同
43. 
影响OC曲线的主要因素有( )。

A 批量N
B 样本量n
C 批质量水平P
D 接收质量限AQL
E 接收数Ac
44. 
使用方在与生产方签订采购合同时规定,使用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对产品进行连续验收,AQL=1.5(%),当按检索出的方案进行验收时发现连续多批产品接收,经使用方同意的情况下生产方的质量部门决定将AQL改为0.5(%),这样做的结果是( )。

A 使用户接收的不合格批减少
B 提高了质量要求
C 改进了生产质量
D 增加了样本量
E 提高了使用方风险
45. 
在检验中,可以从加严检验转到正常检验的是( )。

A 连续3批初次检验接收
B 连续4批初次检验接收
C 连续5批初次检验接收
D 连续6批初次检验接收
46. 
使用GB/T 2828.2孤立批抽样方案主要是因为( )。

A 产品质量不稳定
B 要更好地保护生产方利益
C 要确保使用方风险小
D 检验经济性好
47. 
检验水平的选取主要考虑( )。

A 批与批间的质量差异
B 检查费用
C 产品复杂程度
D 抽样类型
E 是否是破坏性检验
48. 
在GB/T 2828.1抽样标准中,规定( )抽检方案类型。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五次
E 四次
49. 
在GB/T 2828.1标准中,在一次抽样中,批接收判定正确的是( )。

A 不合格数小于接收数,则判该批接收
B 不合格数等于拒收数,则判该批不接收
C 所有方案检验结果均为接收时,才能判定最终接收
D 只有一个质量特性方案检验不通过,其余均通过,则判定最终接收
E 只要有一个质量特性方案检验通过,则判定最终接收
50. 
在GB/T 2828.1标准中,在接收批中的不合格产品处理中可以( )。

A 降级
B 报废
C 以合格品代替不合格品
D 再接收
E 再检验
51. 
统计过程控制是( )。

A 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
B 减少波动的过程
C 保证过程处于可接受和稳定的质量水平
D 提高工程的质量
E 消除过程的波动
52. 
下列属于异常因素引起波动的有( )。

A 统一生产线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质量的波动
B 不同原材料引起的质量的波动
C 熟练程度不同的操作人员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波动
D 在不同稳态下生产的产品引起的质量波动
E 机床轻微振动引起的波动
53. 
若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说明( )。

A 生产过程中没有异常因素
B 生产过程中没有偶然因素
C 对生产过程可以进行实施的监控
D 生产过程没有变异
E 生产过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54. 
图不适用于( )。

A 计量型统计量
B 计件型统计量
C 计点型统计量
D 数据为连续型的值
E 计数型统计量
55. 


56. 


57. 
下面判异的有( )。

A 连续14点中有7点相邻交替上下
B 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C 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外
D 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C区内
E 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
58. 
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有( )。

A 减少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的偏离
B 扩大控制界限范围
C 提高过程能力指数
D 扩大规格限范围
E 缩小加工特性值的分散程度
59. 
关于Cp与CpK说法正确的是( )。

Cp与CpK无关
CpK表示过程中心μ与规范中心M偏移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
CpK越大表示分布中心与规范中心的偏差越小
CpK与Cp有可能相等
60. 
控制图中,,则控制限为(    )。
   A.UCL=39.27    B.UCL=26.427    C.CL=25    D.LCL=10.73
   E.LCL=23.573

A UCL=39.27
B UCL=26.427
C CL=25
D LCL=23.573
E LCL=10.73
F 在控制图中,,则控制限为(  )。
61. 
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实现手段的区别为( )。

A 质量改进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B 质量控制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C 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D 质量控制是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因素,质量改进是为了消除系统因素
E 质量改进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62. 
对PDC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B 每循环一次产品的质量提高一点
C 是逐步下降的环,因为环越来越小
D 下一步必须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
E 是大环套小环的过程
63. 
企业需要改进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质量
B 成本
C 原材料
D 环境
E 生产周期
64. 
质量改进小组成员的职责有( )。

A 分析问题原因
B 对其他团队成员提出原因和纠正措施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C 防止质量问题发生,提出预防措施,将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
D 编写质量改进成果报告
E 准时参加各种活动
65. 
关于排列图说法正确的有( )。

A 排列图方法的目的是抓住“关键的少数”问题
B 比率为0%~80%的因素称为A类因素
C 比率为80%~90%的因素称为B类因素
D 排列图中有其他项的存在
E 比率为90%~100%的因素称为C类因素,也称为主要因素
66. 
直方图常见的类型有( )。

A 标准型
B 锯齿型
C 偏峰型
D 多峰型
E 双峰型
67. 
分层法可以按( )进行分层。

A 操作者
B 现象
C 原料
D 机器设备
E 原因
68. 
关于QC小组的描述正确的有( )。

A QC小组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组建的群众性组织,带有非正式组织的特性
B QC小组根据活动课题涉及的范围,按照兴趣或感情的原则组成
C QC小组的日常活动通常是在本班组内进行的
D QC小组可以是跨部门、跨车间组织起来的多种组织形式
E QC小组可以在行政班组内组织,也可以是跨班组组织
69. 
QC小组分为( )。

A 现场型QC小组
B 攻关型QC小组
C 管理型QC小组
D 服务型QC小组
E 质量改进型QC小组
70. 
5S活动中的,清扫指( )。

A 去除现场的脏物、垃圾、污点
B 经常清扫、检查
C 形成制度,采取根治污物的措施
D 消除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
E 去除产品质量波动中的异常波动
三、综合分析题
(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一)

   某零件的内径X是连续随机变量,X~N(1.5,0.25),该零件的内径下规格限界TL=0,上规格限界TU=3,请回答下述问题。

71. 
该零件内径的均值μ与标准差σ分别为(    )。
A μ=1.5
B μ=0.2
C σ=2
D σ=0.5
72. 
P(X<0)=(    )。
A 1-Ф(3)
B 1+Ф(3)
C 2Ф(3)-1
D 0
73. 
该零件的内径不合格品率p为(    )。
A 1-Ф(3)
B 1+Ф(3)
C 2Ф(3)-1
D Ф(3)
74. 
过程能力指数Cp为(    )。
A 1.2
B 0.24
C 0.15
D 1
75. 
经质量改进后标准差减小0.25,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p为(    )。
A 2
B 1.4
C 0.75
D 0.6
(二)

   某触摸屏生产厂,对一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批量为100,共进行了6批检验,不合格数分别为1,2,3,2,3,1,以此为基础,绘制不合格品率的控制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76. 
不合格率的估计值为(    )。
A 3%
B 2%
C 1%
D 5%
77. 
p控制图的控制限为(    )。
A 0.0252
B 0.062
C 0.0144
D 0.006
78. 
依据当前检验结果,判定产品质量(    )。
A 正常
B 异常
C 稳定
D 不稳定
79. 
要增加控制域宽,则可以(    )。
A 增大样本量
B 减少样本量
C 提高生产产品数量
D 减少生产产品数量
80. 
若出现异常,则(    )。
A 找出原因加以消除
B 重新收集数据再次判断
C 继续使用控制图
D 无影响
(三)


81. 
对过程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指过程加工质量的能力
B 指衡量加工过程内在的一致性
C 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
D 常用3σ表示过程能力
82. 
想要提高过程能力指数应采取的方法是(    )。
A 减小过程变异度
B 减小控制界限
C 减小控制范围
D 适当提高控制范围
83. 
Cp与CpK的关系正确的是(    )。
Cp=CpK
Cp>CpK
Cp≤CpK
D 无法确定
84. 
Cp≥1.67,表明(    )。
A 过程能力过高
B 过程能力不足
C 过程能力严重不足
D 过程能力充足
85.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Cp越大,表明质量能力越强
Cp越小,表明质量能力越强
CpK越大,分布中心与规范中心偏移越小
CpK是质量能力与管理能力的结合
(四)

   某车床有A、B、C三个加工组,三个加工组的产品都用直方图来表示产品分布情况。

86. 
做直方图首先需要确定(    )。
A 确定分组
B 确定组界
C 做频数分布表
D 求极差
87. 
若数据为16,25,20,19,25,27,则极差为(    )。
A 11
B 0
C 5
D 2
88. 
在确定组界限的时候正确的是(    )。
A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小于数据中的最小值
B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为最小值-组距/2
C 第一组的下界限值为最小值+组距/2
D 第一组下界限值加上上一组组距就是第一组的上界限值,也是下一组的下界
89. 
平顶型直方图形成的原因为(    )。
A 几种平均值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
B 分组太多
C 过程中某种要素缓慢恶化
D 掺杂了其他分布的数据
90. 
由直方图与规格限的比较,可以得到(    )。
A 直方图是否满足公差要求
B 分布的中心值是否和规范的中心值重合
C 产品的合格率
D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