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5
X | 0 | 1 | 2 | 3 | 4 |
p | 0.14 | 0.26 | 0.31 | 0.19 | 0.1 |
A P(A∪B)
B (A)P
C 设A与B为独立事件,则P(AB)=( )。
D (A)+P
E P(A∩B)
A -1≤P≤1
B P≥0
C P(Ω)=1
D
A 1-Ф(1)
B Ф(-1)
C 1-Ф(-1)
D Ф(1)
C P(|U|<1.282)=0.9
D P(U<1.282)=0.9
A 2Ф(3)-1
B 1-[Ф(0)-Ф(2)]
C 0.5+Ф(-2)
D 1-Ф(2)+0.5
A n个点近似一条直线,则认为样本来自正态总体
B 只有n个点严格在一条直线上,才能判定样本来自正态总体
C 纵坐标为0.5处对应横坐标为均值
D 横坐标为0.5处对应纵坐标为均值
A 样本中位数
B 样本方差
C 样本标准差
D 样本均值
A 一个统计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B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C 统计量含有未知参数
D 统计量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A mg src="tu/1302/
A 若r>0,则b>0
B 若r<0,则b<0
C 若r=0,则b=0
D 若r=0,则b不一定等于0
A 破坏性检验
B 批量很大,全数检验工作量很大
C 测量对象是流程性材料,如水泥
D 批量较小
A 当前批
B 间断批
C 孤立批
D 独立批
E 连续批
A 正文
B 主表
C 说明
D 辅助表
E 规定
A AOL是对连续批检验设立的质量指标
B AQL反映的是使用方对质量的要求
C AQL值越大,使用方得到的产品的质量越差
D AQL值越小,使用方得到的产品的质量越差
E 实际的过程质量水平应大于AQL值
A 使用二次抽样方案
B 选取低检验水平
C 使用小的AQL值
D 选取检验水平Ⅲ
A 正常
B 加严
C 放宽
D 不检验
E 暂停
A 有1批检验不接收
B 生产不稳定或延迟
C 负责部门认为有必要恢复正常检验
D 累计5批检验正常
A 模式A
B 模式B
C 模式C
D 模式D
A LQ
B AQL
C N
D 检验水平
A 不合格品数超过6个则批不接收
B 抽样样本数为5
C 相同批产品方案(125,6)比(125,5)接收的概率增加
D 检验方案中抽样样本量越小越合理
A 在现场能够较熟练地建立控制图
B 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控制图能够初步加以使用和判断
C 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
D 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E 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措施
A 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
B 所分析的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C 产品的不合格品数
D 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
E 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
A 与全面质量管理相同,强调全员参与,而不是只依靠少数质量管理人员
B 强调应用统计方法来保证预防原则的实现,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
C 用先进的技术科学保证质量的实现
D 统计控制过程不是简单地绘制控制图的问题,它强调整个过程的监控与保障
E SPC不是用来解决个别工序采用什么控制的问题,它强调从整个过程、整个体系出发解决问题
A 偶然波动不可以避免
B 偶然波动可以避免
C 异常波动不可以避免
D 偶然波动和异常波动对质量的影响是一样的
E 异常波动可以避免
A mg s
B np
C p
A 对每一个产品进行检验,适用于自动化检查和测量的场合
B 关于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C 适用于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
D 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均值的变化
E 观察正态分布波动情况或异常度的变化
F 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的场合
A 只要有一个点落到界外
B 所有的点都落到界外
C 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D 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E 连续14点中相邻点交替上下
A 减少分布中心线与公差中心的偏离
B 扩大控制界限范围
C 提高过程能力
D 增大加工特性值的分散程度
E 缩小加工特性值的分散程度
A UCL=0.10
B UCL=0.07
C CL=0.5
D LCL=0.029
E CL=0.05
A 在我国使用的现有技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B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对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了解
C 即使技术再先进,如果方法不当、程序不对,也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D 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提高工作质量
E 促进新成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A 完整的循环
B 逐步上升的循环
C 逐步下降的循环
D 很随意的循环
E 大环套小环
A 可以使用因果图整理提出的各种原因
B 可以使用不合格原因调查表识别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C 验证假说时可以重复使用建立假说时的数据
D 可以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因素与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
E 对因果图上所有列出的原因都要收集数据进行验证
A 六西格玛原则
B 合理化建议
C 技术革新
D 三西格玛原则
E QC小组活动
A 改进前的废品或者其他,如时间、效率的损失总量
B 资本投入及利润
C 实际取得的成果
D 目前的不足之处
E 如果项目成功,预计可取得的成果
A 假设
B 确定原因时应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
C 应尽可能具体地确定原因
D 验证
E 有多少质量特性,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
A 图中各影响因素要写具体
B 应在图上注明哪个是主要原因
C 要到现场查找原因成立的证据
D 要经过试验证实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E 因果图最终画的越小,往往越有效
A 事先考察
B 收集数据
C 分层
D 画分层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图,进一步分析
E 按层归类
A 关键的多数
B 关键的少数
C 次要的多数
D 无关的其他
E 次要的少数
A 意见的统一性
B 明显的自主性
C 广泛的群众性
D 严密的科学性
E 高度的民主性
71.该零件内径的均值μ与标准差σ分别为( )。
A μ=5
B μ=0.2
C σ=2
D σ=0.5
72.经变换后,U应服从( )分布。
A N(0,1)
B N(0,10)
C N(0,100)
D N(5,10)
73.某零件的内径不合格品率p为( )。
A 1-Ф(3)
B 1-Ф(0.3)
C 2Ф(0.3)-1
D 2-2Ф(0.3)
A 1.2
B 0.1
C 0.75
D 0.6
75.经质量改进后标准差减小0.5,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为( )。
A 1.2
B 0.24
C 0.75
D 0.4
76.对B类不合格,这8批不合格品的平均个数为( )。
A 3
B 2
C 8
D 5
77.这8批样本的平均每百单位产品A类不合格数是( )。
A 16
B 10
C 0.1
D 1
78.对A类不合格,这8批中有( )批应予接收。
A 3
B 2
C 8
D 5
79.对B类不合格,这8批中有( )批应不接收。
A 0
B 1
C 2
D 3
80.若对A、B两类不合格的检验均符合批接收要求才能最终接收,则这8批交检产品中最终接收了( )批。
A 2
B 3
C 4
D 0
81.公差T约为( )。
A 4σ
B 6σ
C 8σ
D 9σ
82.偏移量ε为( )。
A σ
B 3σ
C 3σ
D 4σ
83.偏移系数K为( )。
A 0.69
B 0.79
C 0.89
D 0.99
84.该过程的合格品率为( )。
A 9%
B 89%
C 91%
D 99%
A 缩小分散程度
B 放宽公差带
C 加强质量检验
D 减少偏移量
86.做直方图的数据一般在50个以上,最少不得少于( )。
A 10
B 20
C 30
D 40
87.若样本量n=100,组数可分为( )。
A 5
B 8
C 12
D 16
88.下列不是直方图常见类型的是( )。
A 标准型
B 偏峰型
C 多峰型
D 平顶型
89.双峰型直方图可能出现的原因是( )。
A 两台设备之间有显著差异
B 员工存在心理倾向
C 零件经过了挑选
D 分组太多
90.当直方图不满足公差要求时( )。
A 必须采取措施,使平均值接近规范的中间值
B 要采取措施,以减少变异
C 同时采取A、B两种措施
D 必须增加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