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社区营养(二)
A 6
B 12
C 18
D 24
A 20
B 25
C 22
D 28
A 1:2
B 1:1
C 1:3
D 1:1.5
A 4
B 6
C 8
D 10
A RNI和可耐受最高剂量
B EAR和RNI
C EAR和可耐受最高剂量
D 小于EAR
A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
B 《膳食指南》
C 《饮食宝塔》
D 《中国营养百科全书》
A EAR
B EAR±2SD
C RNI±2SD
D 可耐受最高剂量
A 50%和50%
B 60%和40%
C 2%~3%
D 70%和30%
A 50%
B 40%
C 2%~3%
D 97%~98%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知道
A 不可能
B 能
C 不知道能否
D 可能
A 大于
B 等于
C 接近
D 小于
A 1942
B 1943
C 1944
D 1965
A EAR
B AI
C RNI
D 可耐受最高剂量
A 吴宪
B 周启元
C 郑集
D 侯祥川
A 经济发展水平
B 食物资源情况
C 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比例
D 蛋白质的摄入量
A 1987
B 1959
C 1992
D 1989
A 1989
B 2002
C 1997
D 1987
A 100g和50g
B 50g和100g
C 150g和50g
D 50g和150g
A 100~200g
B 50~100g
C 75~100g
D 150~200g
A EAR
B RNI
C BMI
D 可耐受最高剂量
A 1/2
B 1/3
C 1/4
D 1/5
A 能量
B 蛋白质
C 糖类
D 营养素
A 3~5
B 7
C 10
D 2~4
A 较大
B 较小
C 大小都可以
D 中等大小
A Ⅰ度营养不良
B Ⅱ度营养不良
C Ⅲ度营养不良
D Ⅳ度营养不良
A 轻度体重不足
B 中度体重不足
C 重度体重不足
D 体重正常
A 轻度体重不足
B 中度体重不足
C 重度体重不足
D 体重正常
A 轻度发育迟缓
B 中度发育迟缓
C 重度发育迟缓
D 发育正常
A 1d
B 3d
C 5d
D 1周
A 面对面询问
B 电话调查
C 计算机程序
D 录音进行
A 《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
B 《世界营养行动计划》
C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D 《食品卫生法》
A 缺乏维生素B12
B 缺乏功能性铁
C 生理性贫血
D 缺乏叶酸
A 7~8kg
B 10kg
C 12kg
D 14~15kg
A 7~8kg
B 10kg
C 12kg
D 14~15kg
A 50kcal/d
B 100kcal/d
C 200kcal/d
D 300kcal/d
A 孕妇碘缺乏
B 孕妇铁缺乏
C 孕妇锌缺乏
D 孕妇硒缺乏
A 10
B 20
C 30
D 40
A 800
B 1000
C 1100
D 1200
A 5
B 10
C 15
D 20
A 200
B 300
C 400
D 500
A 1.8和1.7
B 1.7和1.8
C 1.3和1.2
D 1.2和1.3
A 维生素C
B 维生素D
C 维生素B1
D 维生素B2
A 400~600μg
B 400~600mg
C 400~600ng
D 400~600g
A 硒
B 碘
C 锌
D 铜
A 2800
B 3000
C 3200
D 3400
A 18
B 19
C 20
D 21
A 2
B 4
C 6
D 10
A 4
B 5
C 6
D 7
A 30
B 40
C 50
D 60
A 30%~35%
B 35%~40%
C 45%~50%
D 20%~30%
A 30%~35%
B 35%~40%
C 45%~50%
D 20%~30%
A 30%~35%
B 35%~40%
C 45%~50%
D 20%~30%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E
D 维生素K
A 零氮平衡
B 正氮平衡
C 负氮平衡
D 排出足够的尿素氮
A <12%
B 12%~18%
C 18%~25%
D >25%
A 4~5个月
B 9~12个月
C 7~8个月
D 13~15个月
A 5
B 10
C 15
D 20
A 65%~70%
B 45%~50%
C 60%~65%
D 50%~60%
A 10
B 12
C 14
D 16
A 500
B 1000
C 1500
D 2000
A 三餐制
B 三餐一点制
C 三餐两点制
D 三餐三点制
A 12%~14%
B 15%~20%
C 25%~30%
D 55%~60%
A >1:1:1
B <1:1:1
C =1:1:1
D <1:1:1.5
A 高碘性甲状腺肿大
B “3D”症状
C 甲状腺肿大
D 脚气病
A 1/3
B 1/4
C 1/5
D 1/6
A 钙摄入量不足
B 缺乏维生素D
C 雌激素缺乏
D 大量饮酒和咖啡
A 10
B 20
C 30
D 40
A 30
B 40
C 50
D 60
A 30%
B 10%~15%
C 20%~25%
D 15%~20%
A 半胱氨酸
B 蛋氨酸(甲硫氨酸)
C 赖氨酸
D 精氨酸
A 35
B 45
C 55
D 65
A 30%
B 30%~50%
C 20%~25%
D 15%~20%
A 10%~15%
B 15%~20%
C 20%~30%
D 25%~30%
A 钙
B 碘
C 维生素D
D 镁
A -CH3
B -NH2
C -NH3
D -SH
A 静态体语
B 动态体语
C 有情感类语言
D 时间语言
A 假借法
B 加以倾向法
C 现身说法
D 号召法
A 封闭式问题
B 开放型问题
C 倾向型问题
D 试探型问题
E 复合型问题
A 真实性反馈
B 模糊性反馈
C 积极性反馈
D 消极性反馈
E 虚伪性反馈
A 五畜为益
B 五谷为养
C 五果为助
D 五浆为生
E 五菜为充
A 行政
B 技术
C 患者厨房
D 财务
E 配膳工作及炊事
A 加热消毒法
B 紫外线消毒法
C 药物消毒法
D 沸水烫洗法
E 高压蒸汽消毒法
A 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B 预防癌症
C 维持组织有适当的储备
D 预防缺乏症
E 保持健康状态
A EAR
B RNI
C AI
D KAP
E 可耐受最高剂量
A EAR
B RNI
C AI
D 可耐受最高剂量
E RDA
A AI和RNI都是个体摄入量的目标值
B AI的准确性不如RNI
C AI通常比RNI高
D AI和RNI计算方法不同,表示的意义相同
E AI通常比RNI低
A 说明这些营养素是绝对安全的
B 不能说明这些营养素是绝对安全的
C 目前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制订
D 过多摄入这些营养素照样可能存在危险
E 过多摄入可能不会有危害
A DRIs是应用于健康人的饮食营养标准
B 也可用于患者的营养治疗标准
C 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设计饮食的标准
D 作为正常人群的饮食目标
E 作为特殊人群的饮食标准
A 可以认为摄入量是充足的
B 可以认为摄入量是不充足的
C 很难确定摄入量是否充足
D 为了安全,把摄入量提高到RNI或超过RNI水平
E 不确定
A 可能对健康有危害
B 一定会对健康有危害
C 必须降低摄入量
D 不会对健康有危害
E 必须提高摄入量
A 个体
B 群体
C 糖尿病病人
D 营养援助计划
E 肾病患者
A 参考值的选择是否恰当
B 饮食资料是否完全
C 食物成分资料是否准确
D 取样设计和方法是否适当
E 以上都不是
A 饮食评价结果
B 体格测量
C 生化检验
D 临床观察
E 以上都不是
A 年龄
B 性别
C 体重
D 生理
E 劳动强度
A 归纳法
B 概率法
C 切点法
D 统筹法
E 统计分析法
A 设定营养素摄入目标
B 制订饮食计划
C 询问饮食史
D 人群分布情况
E 对饮食计划的实行情况进行调整
A 是一成不变的
B 是可以变化的
C 相对稳定
D 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E 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状况
A 高糖类
B 高食物纤维
C 低脂肪摄入
D 高蛋白质
E 高脂肪
A 食物要多样
B 粗细要搭配
C 食盐要限量
D 甜食要少吃
E 多吃蔬菜和水果
A 鼓励母乳喂养
B 母乳喂养4个月后逐步添加辅助食品
C 补充维生素A
D 补充维生素D
E 补充叶酸
A 每天饮奶
B 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C 养成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D 可以吃适量的成人用的营养补充食品
E 可以不限制甜饮料的摄入
A 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
B 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
C 参加体力活动
D 避免盲目节食
E 可以适量饮咖啡
A 食物要粗细搭配
B 积极参加适度体力活动
C 保持能量平衡
D 食物要求易于消化
E 不必控制食物纤维的摄入
A 保证充足的能量
B 妊娠后期保持体重的正常增长
C 增加鱼、肉、蛋、奶、海产品的摄入
D 饮酒要限量
E 不必限制能量的摄入
A 保证供给充足的能量
B 增加鱼、肉、蛋、奶、海产品的摄入
C 增加钙的摄入量
D 控制糖摄入量
E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A 保证合理的平衡膳食
B 饮食中脂肪含量不宜过高
C 多摄入糖类
D 多摄入维生素C
E 少摄入糖类
A 提高维生素C的摄入量
B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C 多摄入脂肪
D 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
E 少摄入脂肪
A 能量增加10%
B 供给充足水和无机盐
C 多摄入脂肪
D 摄入足量的蛋白质
E 摄入足量的维生素
A 供应充足的能量
B 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C 每餐应吃饱
D 保证平衡膳食
E 少摄入脂肪
A 钙
B 铁
C 锌
D 维生素A
E 维生素E
A 合理营养
B 平衡膳食
C 促进健康
D 预防疾病
E 疾病治疗
A DRIs
B 膳食指南和饮食宝塔
C 食物成分表
D 营养平衡理论
E 以上都不是
A 饮食调查
B 体格测量
C 临床检查
D 实验室检查
E 调查新生儿低出生率
A 称重法
B 记账法
C 询问法
D 化学分析法
E 以上都是
A 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
B 发现人体营养储备水平低下
C 预测人体患癌症的可能性
D 发现人体营养素过量情况
E 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
A 检查营养素是否过量
B 检查是否有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
C 检查是否有营养素过量的体征和症状
D 检查营养素的储备水平是否低下
E 检查与营养无关的疾病
A 春天
B 秋天
C 夏天
D 冬、春和夏、秋各1次
E 每个季节进行1次
A 身高(身长)
B 体重
C 上臂围
D 腰围和臀围
E 皮褶厚度
A 蛋白质
B 脂肪
C 矿物质
D 维生素
E 能量
A 饮食摄入状况
B 营养缺乏病
C 饮食结构
D 饮食习惯
E 以上都不是
A 记账法
B 24h回顾法
C 饮食史法
D 食物频率法
E 称重法
A 性别
B 年龄
C 劳动强度
D 生理状况
E 是否有营养缺乏病
A 知信行模式
B 健康信息模式
C 合理行动理论
D 计划行为理论
E 疾病信息模式
A 个人
B 各类组织机构
C 社区
D 政府部门
E 大众传播媒介
A 传播者
B 受传者
C 信息
D 传播媒介
E 反馈
A 加快发展奶业
B 加快发展农业
C 加速发展食品工业
D 大力发展大豆产业
E 加速发展养殖业
A 儿童、青少年群体
B 妇、婴群体
C 老年人群体
D 中年人群体
E 知识分子群体
A 农村地区
B 中等城市
C 大城市
D 小城市
E 西部农村地区
A 胎儿、胎盘
B 子宫、乳房
C 血浆容量
D 脂肪
E 羊水
A 孕妇的基础代谢
B 胎儿生长发育
C 母体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D 产后泌乳的脂肪储备
E 孕妇的体力活动
A 饮食脂肪供能比为20%~30%
B n-3:n-6=4~6:1
C DHA和亚油酸
D 胆固醇的摄入量<300mg/d
E 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要小于总能量的10%
A 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B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C 认知能力降低
D 脑发育不全
E 异食癖
A 早产
B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C 婴儿低出生体重
D 异食癖
E 上述都对
A 新生儿低钙血症
B 新生儿手足搐搦
C 婴儿牙釉质发育不良
D 母体骨质软化症
E 上述都不对
A 新生儿低钙血症
B 新生儿异食癖
C 孕妇胃肠功能下降
D 早孕反应加重
E 孕妇忌酒
A 维生素B12
B 叶酸
C 维生素E
D 维生素B6
E 维生素B2
A 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B 婴儿神经管畸形
C 胎盘早剥
D 孕妇巨细胞贫血
E 新生儿软骨病
A 补充充足的能量
B 注意铁的补充
C 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量
D 增加钙的摄入量
E 上述说法都不对
A 乳母的心情
B 饮食因素
C 乳母的营养状况
D 乳母孕前的营养状况
E 乳母的维生素D的摄入量
A 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增高
B 围生期婴儿死亡率增高
C 影响胎儿和婴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
D 胎儿先天性畸形发病率增高
E 胎儿成年后血压与出生体重成正相关
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B 二十碳五烯酸(EPA)
C 花生四烯酸
D 二十碳三烯酸
E 油酸
A 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B 增加钙的摄入量
C 保证适宜的体重增加
D 摄入过量的食物纤维
E 以上都不是
A 内分泌的改变
B 消化功能的改变
C 血液容积和血液成分的改变
D 肾功能的改变
E 体重的增加
A 蛋白质代谢呈负平衡
B 蛋白质代谢呈正氮平衡
C 胰岛素分泌增加
D 钙、铁、叶酸在肠道的吸收量增加
E 胰岛素减少
A 婴儿体重已达到出生体重的2倍
B 吃完250ml奶后不到4h就饿
C 婴儿月龄已达6个月
D 婴儿在24h内能吃完1000ml或以上的牛奶
E 婴儿会走路
A 基础代谢
B 生长发育
C 体力活动
D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E 上述都不是
A 粮谷类和薯类
B 奶类
C 鱼、瘦肉、禽类、蛋及豆类食品
D 水果、蔬菜
E 大豆异黄酮
A 婴儿
B 学龄前儿童
C 青少年
D 学龄儿童
E 老年人
A 甘氨酸
B 酪氨酸
C 牛磺酸
D 胱氨酸
E 组氨酸
A 脑积水
B 贫血
C 体格发育迟缓
D 不可逆性智力损伤
E 甲状腺素合成加快
A 蛋白质含量约为10%,成熟乳为1%
B 含丰富的抗体,尤以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为主
C 初乳中脂肪及乳糖都比成熟乳多
D 为婴儿提供较多特殊的营养素
E 乳糖比成熟乳多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K
E 维生素C
A 乳清蛋白
B 酪蛋白
C 钙
D 脂肪
E 糖类
A 补充富含硫氨基酸的优质蛋白
B 补充B族维生素
C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C
D 供给维生素D
E 供给充足的脂肪
A 水和无机盐通过汗液大量丢失
B 脂溶性维生素丢失
C 水溶性维生素丢失
D 能量需要量减少
E 可溶性含氮物丢失
A 增加能量摄入10%~15%
B 增加动物性蛋白的摄入比例
C 减少脂肪的摄入
D 多吃蔬菜和水果
E 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量
A Z评分法
B 百分位法
C 平均值法
D 中位数法
E 腰臀比
A 生长发育快
B 内源性铁少
C 摄入的铁少
D 损失的铁多
E 铁的吸收率高
A 多样食物合理搭配
B 专门烹调易于消化
C 制定合理饮食制度
D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E 以上都不是
A 食欲差
B 生长迟缓
C 性发育不良
D 免疫功能受损
E 味觉迟钝甚至丧失
A 饮食多样化
B 主食中包括一定量的粗粮、杂粮
C 每天饮用牛奶或食用奶制品
D 吃大豆及其制品,多吃蔬菜水果,少盐清淡
E 以上都不是
A 雌激素缺乏
B 钙摄入量不足
C 缺乏维生素D
D 低磷和低钠饮食
E 过量的饮酒
A 骨质减少
B 体内水分减少
C 基础代谢降低
D 合成代谢升高,分解代谢降低
E 胃肠的消化功能减弱
A 蒸
B 煮
C 炖
D 焯
E 熏
A 骨质疏松症
B 高血压病
C 高血脂
D 冠心病
E 以上都不是
91.的不足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A 维生素B12
B 叶酸
C 维生素B6
D 维生素B1
E 以上都不是
A 谷氨酸
B 脯氨酸
C 胱氨酸
D 半胱氨酸
E 甘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