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7
(总分3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听力理解
第一部分
说明:在听完每段话之后,你将听到几个问题,请你在试卷上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1. 
A 两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2. 
A 创新
B 改进
C 跟风
D 有后劲
3. 
A 喜欢改进
B 喜欢创新
C 收获大,有财力
D 让别人喜欢自己
4. 
A 勤奋
B 节俭
C 有毅力
D 忍受悲伤
5. 
A 环境污染
B 营养不良
C 蜜蜂大量死亡
D 手机辐射的影响
6. 
A 全球气候暖化使蜜蜂消亡
B 臭氧层变薄导致太阳辐射增加
C 世界上的农作物都依靠蜜蜂传粉
D 手机发出的辐射会干扰蜜蜂的导航系统
7. 
A 基因改造
B 人类健康
C 粮食生产
D 动物繁殖
8. 
A 蜜蜂不能离开蜂窝
B 没有蜜蜂,人类只能活4年
C 手机发出的辐射会干扰蜜蜂回巢
D 蜜蜂的群体消亡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9. 
A 这里周围没有森林
B 这里曾经是垃圾场
C 这是一个废弃的公园
D 土地曾被工业生产严重污染
10. 
A 清洗泥土和生物降解
B 运走已被污染的土壤
C 运来干净的土壤回填
D 研制先进的挖掘工具
第二部分
说明:在听完每段话之后,你将听到几个问题,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阅读理解
说明:每段文字后都带有几个问题,请你阅读后根据每题要求,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唯一恰当的答案。
以公司冠名的摄影比赛吸引了一大批参赛作者,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位德高望重、在国内屡获大奖的老摄影家当评委会主席,把我们初选出来的一些作品请他过目。
他的目光停留在附在作品上的一张信笺上,良久才抬起头来问我们:“这是他通过初选的理由?”
说实在的,那幅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图一般,用光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那封信却写得非常感人。作者是一位残疾人,从小腿就瘸了,他在信里历数了自己为了摄影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把摄影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决心,让我们几个评委都非常感动:太难能可贵了!
老摄影家轻轻地把那幅作品抽出来:“如果你们是因为这封信才将他人选的话,我持反对意见。如果你们坚持的话,可能会误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如果他一直靠博取别人的同情来取得成功的话,那他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至少对于我来说,”老摄影家语气出奇地严厉,“选择摄影是我最后悔的选择。付出同样的努力,我完全可以在别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虽然可敬,但却未必可贵。”
1. 
那幅作品通过初选的原因是:
A 作品构图好
B 作者善于用光
C 作者眼光独特
D 作者的信感人
2. 
摄影作者在他的信中主要写的是:
A 摄影的艰辛
B 作品的光线
C 作品的背景
D 摄影的心得
3. 
老摄影家对作品的态度是:
A 十分同情
B 反对人选
C 非常喜欢
D 坚持入选
4. 
根据本文,我们可以知道:
A 残疾人不适合搞摄影
B 老摄影家同意那幅作品入选
C 老摄影家很后悔选择了摄影
D 残疾人坚持摄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二学生刘普林两年来替母扫街,他的事迹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2月7日,华夏学院召开专题会议,院党委授予刘普林“爱老孝亲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决定以他为榜样,号召全院大学生深入开展向刘普林学习的活动。
据悉,报道见报当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就迅速派人到刘普林家中了解情况,同时也向周边同学详细询问刘普林的感人事迹。该校学工处李海民处长说,刘普林对父母孝顺,对社会感恩,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学校重视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风尚是非常吻合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么懂事的好学生,内心备感欣慰。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还决定,通过给刘普林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助学金等多种方式,帮助他缓解生活压力,让他能集中精力完成好学业。该院院长吴永桥表示,他个人将对刘普林实行“一帮一”资助,每年资助他2000元生活补贴。
5. 
刘普林为什么获得了“爱老孝亲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A 家中贫困
B 不怕吃苦
C 替母亲扫大街
D 参加勤工俭学
6. 
关于刘普林,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帮助同学
B 孝顺父母
C 感恩社会
D 对社会有责任感
7. 
华夏学院学工处李海民处长对刘普林的事迹持什么态度?
A 同情
B 怀疑
C 忧虑
D 欣慰
8. 
华夏学院院长吴永桥个人对刘普林提供了什么资助?
A 提供助学金
B 组织师生捐款
C 提供生活补贴
D 提供勤工助学岗
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能干的人如何说话?下列五个答案是多数人选择的:
第一,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话去做。
第二,说话很温和,但谈着谈着最后仍会把对方引导到自己的方向。
第三,会依听者的情况而适时调整说话的内容。
第四,听完对方一席话,心里觉得很舒畅。
第五,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事情。
第一项主要是靠说话者的魄力与热情。当然,逻辑性的说理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拨动对方的心弦。
有诚意和热情,才能让对方兴奋起来,不能自已。
第二项的重点在于冷静地进行对话。就像把一条绳索慢慢地拉过来,以很冷静的心一边观察对方的反应,一边进行对话。这时候,逻辑思考是很重要的。
第三项是需要具备信息和知识,那要有一定程度的教养。因此平常就必须不断地充实信息和知识,必须拥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在说话的技术方面,必须拥有丰富的词汇。
第四项主要是与说话的方式有关。说话不能冗长或拐弯抹角,用语要简洁,观点要清楚,并且要让对方感觉你说的话对他有正面帮助。
第五项要求的是具备归纳的能力。这不光指“把话缩短”,真正的归纳能力,要能对获知的信息和知识加上自己的解释,并提出新的观点。
以上这五项能力当中,你若能掌握好其中一项,就能得到不错的评价,但若能五项都熟练掌握,达到操纵自如的境界,你就是个杰出的说服者。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说话的方式本身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当然,说话太大声、太小声或喋喋不休这类明显令人反感的说话方式绝不该有。如果你能遵守说话的基本原则,其他就没有什么问题,不管你口才好或不好,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比这更重要的是,说话要忠于自己的个性,忠于自己的特色。
9. 
“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话去做”的这种说话人:
A 很冷静
B 善于归纳
C 口才出众
D 能拨动人的心弦
10. 
“会依听者的情况而适时调整说话的内容”需要:
A 具备教养
B 观点明确
C 说话有逻辑
D 有新的观点
11. 
要让听话人感到舒畅,说话者要:
A 大声说话
B 反复解释
C 诚实、热情
D 语言简洁、观点明确
12. 
“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事情”是指:
A 长话短说
B 说话有深度
C 能够说服别人
D 归纳并提出新观点
13.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说话最重要的是:
A 说话的长短
B 说话的方式
C 遵守说话的基本原则
D 忠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中国人最讲求饮食,当你大快朵颐时,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胡萝卜……这些“胡姓”食物的身世又是如何?“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它们改变了我们餐桌上的内容、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餐桌上,除了“胡”系列果蔬,我们还有“番”系列的,比如番茄、番薯(红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还有“洋”系列的,洋葱、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我们的饭菜很多都是不远万里引入中国的,各有来头。
别以为西北太远,当你细数餐桌上的佳肴时,你会发现西北就在眼前,我们一桌桌的饭菜早就被“胡化”了,留下了西北的烙印,不信您看:
小麦就是西北来的,此外大量遗传学实验和考古发现已证明,栽培小麦起源于冬春雨雪丰沛的西亚地区。而研磨小麦而成的“胡饼”,也是西北首开先河,它改变了“麦饭”不好{肖化的难题。而大豆及其后来的豆腐等副产品,也是源自北方。再如胡萝卜,原产西亚,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传入我国较晚,但推广很快,明人李时珍说它“元时始自胡地来”。黄瓜,原产印度,李时珍说:“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莴苣原产西亚,其种据说是隋政府用重金从外国使者处求得,故民间传为“千金菜”。还有菠菜、紫甘蓝等。
中餐离不开丰富的调味料。葱、姜、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调料,荤素都离不开它们。姜,史称“南夷之姜”,是南方少数民族驯化的。葱呢,齐桓公伐山戎带回的胜利品中,除了戎菽外,还有冬葱。冬葱即大葱,不同于中原原有的小葱。张骞通西域引进的作物还有胡葱、胡蒜和胡荽。胡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是另一种大葱。胡蒜即我们现在常用的大蒜。胡荽即香菜。另外还有胡椒和茴香,也是自西向东来的。
14. 
“胡”代表的是古代哪个地方的民族?
A 南方和北方
B 北方和西方
C 西方和南方
D 东方和南方
15. 
“洋”系列果蔬大多是在哪个朝代引进的?
A 唐宋时期
B 两汉两晋时期
C 清代乃至近代
D 南宋至元明时期
16. 
“胡饼”是从哪里引入的?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北方
17. 
“千金菜”是指:
A 菠菜
B 黄瓜
C 莴苣
D 紫甘蓝
18. 
以下哪种食物是从北方来的?
A 胡椒
B 豆腐
C 小麦
D 胡萝卜
“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了一头在马戏团里表演了30多年的大象的故事。这头大象退休之后被送到“养老中心”。温驯的它到了以后却躁动不安,甚至把隔栏都撞坏了,弄得管理员不知如何是好。
管理员观察了一会儿,觉得这头大象和隔栏的另一头大象似乎是相互认识的,赶紧调出它们的档案。有趣的是,这两头大象的确30年前在同一地点一起表演过。所以,当管理员把它们之间的隔栏拿开,这两头大象就表现得非常相亲相爱,以一副“老朋友久违重逢”的样子叙起旧来。
大象的记忆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这跟大象大大的脑容量有关。那么,人类的记忆力又是如何呢?
生理学家表示:“人一旦记住的事情,要遗忘几乎是不可能的;看似遗忘的事情,其实只是被锁在记忆的深处罢了。”
事实证明,人很容易受到“负面记忆情绪”的暗示,而你的潜意识往往能主导事情的结果。所以,如果你一直记得不愉快的过去,其实和一直处于那个时候的状况,是没什么两样的。
更糟的是,“负面记忆”很容易就变成自我暗示的题材,从而成为阻挡你前进的力量。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帮助我前进的往往是快乐、成功的记忆;而阻碍我、让我退缩不前的,往往是不愉快、负面的记忆。既然对我们而言,现在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同样是记忆,何不选择记得那些好的部分呢?因为,快乐的记忆如同人生的啦啦队,而悲伤的回忆则令人忧惧。
19. 
这头大象为什么会躁动不安?
A 身体不舒服
B 不熟悉环境
C 不喜欢新的管理员
D 认识隔栏的另一头大象
20. 
这两头大象的关系是:
A 母子
B 兄妹
C 夫妻
D “老朋友”
21. 
大象的记忆力超出人类想象,这和什么有关?
A 身体庞大
B 脑容量大
C 群居生活
D 寿命较长
22. 
对人类而言,主导事情结果的往往是:
A 回忆
B 经验
C 记忆力
D 潜意识
23. 
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A 负面记忆
B 快乐的记忆
C 成功的记忆
D 现在和未来
所有人都希望能遇到很多机会。有机会好,有更多机会更好,似乎成为我们的共识。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个人面前,机会越多,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第一次试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指导做的。他首先让一组10个人在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巧克力,然后他又让另一组10个人在3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当教授问两个小组满意度的时候,感到特别意外:后一组居然都不满意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应该多选选,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巧克力而后悔。
第二次试验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在美国一家特大超市做的。这位教授让自己的工作人员设置了两个特别美味的食品销售点。同样,在第一个点有6种口味,第二个点有36种口味。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二个销售点吸引的人达到260多人,但是在做统计的时候让教授失望的是仅有18人买了第二个销售点的食品,而且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表明自己并不满意。而仅有6种口味的摊位虽然吸引了不到80人,但却有90%的人购买了这个销售点的食品。
这一事实表明,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和太多的目标,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持怀疑态度。同样,诸如求职,在你面前机会很多,等待你的选择;诸如意见,在你面前有上千条宝贵建议,等待你的采纳。因为在你的面前有很多的机会,你可能踌躇了。其实很简单,在生活中,千万别认为机会越多越好,机会多往往会适得其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多了,意见也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所以当你的面前有一条路时,或许你会很坚定地走下去,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但当你有很多机会时,或许你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因为你很多时间里是犹豫的,而机会经常在犹豫中失掉。
24.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试验表明:
A 人人希望机会多
B 人人希望选择多
C 选择多,满意度低
D 选择少,满意度低
25. 
哥伦比亚大学的试验结果是:
A 第一个销售点吸引的人少,购买的人也少
B 第一个销售点吸引的人多,购买的人也多
C 第二个销售点吸引的人多,购买的人也多
D 第二个销售点吸引的人多,购买的人反而少
26. 
有太多的选择和机会,人们容易:
A 选择
B 犹豫
C 后悔
D 满足
27.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
A 如何销售巧克力
B 在大超市如何设置销售点
C 机会越多,负面后果越严重
D 很多人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很不满意
疾病是怎样造成的呢?告诉你,疾病是自己造成的。
公元15世纪时,明朝永乐太医刘纯奉旨以囚试医。他率领三百多个医官历经66年,通过几千名死囚犯的人体试验,指出人类存在着20个生活误区,是这些误区制造了人类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如果你的健康是100%,那么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而你的个人生活方式却占去60%。也就是说,你不能抱怨父母不好,不能抱怨生不逢时,不能抱怨环境污染,因为你的健康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许多疾病是病人自己造成的。
所谓生活误区,就是习以为常的饮食、情绪、劳逸的错误。但是,走入生活误区不会立即生病。这是因为人体自身有一定的代偿功能,这种代偿功能掩盖了人体的慢性中毒症状。这个过程也就是亚健康状态。但是当这种慢性中毒逐渐积累,使得人体的代偿功能达到了极限,那么慢性疾病就会造成人体的不适,而这些不适就会催促人去医院找医生。到了医院一检查,不是癌症,就是动脉硬化。然而至今依然有些人不以为然:他们说自己多少年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生活,怎么不得病?其实,许多慢性疾病正在等着他们。
所以,生病有规律,越是胡吃海塞的人,越是爱生气的人,越是闲暇的人,就越是容易生病。一些生活方式很朴素、饮食结构很简单的人,反倒是一些不容易得病的人。这是非常奇怪的。例如:
1.仆人比主人寿命长;2.穷人比财主寿命长;3.和尚比俗家寿命长;4.女人比男人寿命长;5.智者比傻子寿命长;6.武将比文官寿命长;7.农民比渔民寿命长;8.村民比市民寿命长;9.乐观者比忧虑者寿命长;10.稳重者比急躁者寿命长。
然而贵族就是主人,就是财主,就是俗家,就是市民,就是忧虑,就是急躁。他们的生活方式很豪华,他们的饮食结构很复杂,因此就是极其容易得病的人。而且,贵族真的短命。
我们可以惊愕地发现,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其实等于不断地制造疾病。因此,病人就是犯了错误的人。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慢性病就是病人自己吃出来的,气出来的,闲出来的。因此一个人有病之后,不要理直气壮,不要待价而沽,不要挑三拣四,而首先要检讨自己犯了哪些错误。
现代人类的疾病越来越多,于是许多医学家认为人类的空气、水源、食品出了问题,因此他们不断地发表令人吃惊的消息,但是他们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使得许多公众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如果发现问题之后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只能制造混乱。
是的,我们不能认为天上下雨,就必定挨淋,我们可以利用房屋避雨。我们也不能认为天气寒冷,就必定受冻,我们可以利用衣服防寒。我们更不能认为夜晚没有阳光,就必定不能看书,我们可以利用蜡烛、油灯、电灯照明。
同样的道理,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来就是恶劣的,又由于人类自己制造了许多污染,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但是我们目前不能改变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也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污染。怎么办?我们只能学会保护自己。
28. 
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 遗传
B 社会
C 环境
D 生活方式
29. 
文中提到的生活误区不包括哪个方面?
A 环境
B 饮食
C 情绪
D 劳逸
30. 
以下“生病的规律”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渔民比农民寿命短
B 男性比女性寿命长
C 有钱人比穷人寿命长
D 城市人比农村人寿命长
31. 
下列说法中,本文没有提到的是:
A 许多慢性病是闲出来的
B 生活方式豪华的人寿命较短
C 如果感到不适,是因为得了动脉硬化
D 医学家没有解决空气、水源、食品问题的办法
32. 
本文的观点是:
A 饮食结构有学问
B 有病要及时入院治疗
C 想要健康只能靠自我保护
D 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到的气温,以℃表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环境温度升降1℃,人们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有关。
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全球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儿作物,相当于每一茬儿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长,商家无不拍手称快。
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事件的数量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
混凝土浇筑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33. 
根据文中气象经济学家的发现,与气温没有关系的是:
A 失业率
B 经商成败
C 经济盛衰
D 粮食产量
34. 
根据本文,气温变化对什么的影响最大?
A 犯罪率
B 死亡率
C 农业生产
D 消费水平
35. 
如果气温下降,就会出现:
A 粮食减产
B 犯罪率升高
C 红灯时间长
D 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36. 
根据本文,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成败与什么有关?
A 气温
B 个人技术
C 施工计划
D 施工质量
没想到美国学生也很累。去美国之前,我有个偏见,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轻松,美国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容易,净是玩儿了。去了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我的班上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各占一半,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一开始实在撑不下来,只有拼命喝咖啡来提神,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在国内读书时学到夜里十二点钟就觉得自己够刻苦了,可在哈佛要这个钟点睡觉,绝对是懒学生。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数在哈佛读书最累。当然,美国也的确有些学校很轻松,但那都是二三流大学或野鸡大学,一提起来,大家都是很鄙夷的态度。
没想到哈佛的教授那么敬业。我在国内清华大学读书,对清华老师的敬业态度一直很认可,可是去哈佛后,我得说句老实话,要论敬业和认真,清华与哈佛还是有差距的。教过我的每一个美国教授,不论是主课还是副课,都极其认真负责,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学生加班,教授也经常陪着,而且还主动给学生上小课。要知道,这些教授有的可是国际学界的权威呀。不过,我还得客观地评价,哈佛排名世界第一,学费也是世界第一,清华一年学费不到一千美元,哈佛一年要三四万美元,相差好几十倍,哈佛教授的敬业精神也理应是世界第一。
没想到美国人生活太“可怜”。去美国后才知道,绝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其实都很保守、很单调,一下班就回家。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市也是个大都市,可一到晚上六七点钟,店铺就纷纷关门,很少有经营到晚上十二点的酒店和娱乐场所,在国内爱扎堆玩儿的留学生很难找到能让大家聚在一起狂欢的地方。好不容易碰上个圣诞节,街上更是冷冷清清,大伙儿全回家了。哪像咱们国内,平安夜大小酒店、娱乐场所家家爆满,商店通宵营业,火树银花,人声鼎沸,整得好像圣诞节是中国人的节日一样。
没想到美国人的服务那么周到。美国人的房子大多都很旧,像哈佛,一二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比比皆是。我住的公寓就有150个年头儿了,房子虽旧,设施却一点儿不落后,一天24小时有热水,室内温度可以自己控制。更令人羡慕的是,服务很周到,几乎是随叫随到,而且全是免费的。有一次,我的钥匙丢在房内,公寓管理员来鼓捣了一阵子,看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打了个电话,不到十分钟,竟然来了一辆消防车,下来4个彪形大汉,架起云梯从楼外进入房间开门。完了让签个字就走了。我问:“不收钱吗?”室友理直气壮地说:“当然不收钱,我是纳税人,我养活的他,他就应当为我服务!”
37.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美国读书很轻松
B 美国大学生的作业很少
C 在哈佛,十二点睡觉的是懒学生
D 美国学生课程轻松,有很多时间玩儿
38. 
关于清华和哈佛的差距,本文作者没有提到的是:
A 世界排名
B 宿舍条件
C 学费高低
D 教授的敬业态度
39. 
大多数美国人:
A 穷得可怜
B 不喜欢过节
C 生活保守、单调
D 下班后去酒吧喝酒
40.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大学生作业少,考试容易
B 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费一样贵
C 波士顿的店铺晚上十二点才关门
D 美国人的服务很周到,而且不收费
三、读后写
1. 
说明:阅读下面这篇文字,阅读后,请你以“五一是几号”为题,将其缩写成一篇短文,以复述为主,可以合理删除文中某些信息,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爹一共来过我的学校两次,两次都让我丢尽了脸面。
第一次,爹送我报到,走到学校门口,突然停下来,把行李从左边的肩膀换到右边,咳嗽一声,冲地上重重地吐一口痰,用他山里人的嗓门儿冲我吼道:“老丫头,给爹念念,这木牌子上写的啥玩意儿?”我看见好多道含义复杂的目光,全都落在我和爹的身上,好像我们是怪物。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
爹第二次来是在一年前,像现在一样,正是“五一节”前夕,同宿舍的姐妹们都在说黄金周的假期,计划着去哪里旅游。爹没有敲门,“哐当”一声推开宿舍门就闯了进来。惹得姐妹们顿时一阵惊呼,慌作一团——天气热,她们都穿得很少。爹一点儿也没意识到,一进门就喊我“老丫头”,问我带的山野菜吃没吃光。他对我说,妈让他又给我送一袋子来。我看看姐妹们,再看看爹,脸上一阵发烧。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自作主张地放在姐妹们的床上,还不厌其烦地说,菜已经用盐腌好了,拿热水泡一泡,就能下饭吃。
爹送完了礼物,卷一支烟,毫不理会姐妹们捂住鼻子和嘴,坐在我床上有滋有味地吸了几口后,听见了姐妹们说黄金周旅游的事。他站起身,问她们黄金周是什么意思。一个姐妹憋住笑告诉他,黄金周就是7天的长假,可以不用上课。爹就更加纳闷儿,问:“好端端的,学校干啥要放长假?”那个姐妹轻声地笑了,另有两个姐妹也笑出了声。一个姐妹忍住笑说,因为要到节日,“五一”劳动节,所以学校才放假。爹又问,劳动节是什么节?
我无法忍受爹再这样问下去,抢着告诉他,劳动节就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也叫“五一”节。
爹似乎明白了,点着头,反复念叨着“劳动节”和“五一”,从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烟,突然又问了一句:“劳动者是些啥人呢?谁答应让他们过节的?”
爹这句话说完后,宿舍里的姐妹们再也忍不住,一齐发出了响亮的笑声。爹也咧开嘴笑了笑,摸着自己的脑袋问我:“老丫头,那个劳动节——‘五一’是几号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眼泪就流了下来。爹没看到我的泪水,又接着问姐妹们:“旅一次游得花多少钱?”
爹离开学校五天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300元钱,在附言里写着“旅游”两个字。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爹的信。爹不识字,信是我的小学老师代写的。在信里,爹问我,寄的钱是不是已经收到了。爹还说:“爹的老丫头和别人比,不缺啥也不少啥,人家去旅游,你也得去旅游,钱可能不太够,找便宜的地方去游吧!”在信里,爹还说,他知道了“五一”是5月1号,他还知道了,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劳动者。最后,爹让我放心去旅游,不用惦念家里!在信纸的背面还写着一句话:祝老丫头劳动节快乐!
我没想到,暑假回到家时,竟然看见爹瘸了一条腿。爹看见我,有些慌张,咧开嘴笑了笑,响亮地冲着屋子里喊:“她妈,赶紧杀鸡,咱老丫头回来了!”
妈告诉我,爹的腿是在崖上采山野菜时摔断的,那面崖很陡,但长的野菜很新鲜,一看就知道能卖好价钱。妈还说,你爹盼着多采些野菜,好快点儿还上那300元钱的债!
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